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放言五首(其三)[注]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 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6.“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6、解析: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答案: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7、解析: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答案: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3.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3.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5分)
14.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音,用越来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的一喧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忧愁,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6分)(答出借景抒情,分析正确也可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四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9、诗人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亲人思念自己,以此来表现“思家”,从而将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含蓄委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作者漫游长江下游一带的作品。 ②襄水:古属楚国。
8、诗中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9、诗中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8 (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2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3分)
9.颔联中“遥隔”表明作者离家遥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3分)颈联先以游子泪“尽”他乡的细节,直接抒发强烈思乡之情;再假托家人遥望天际归帆盼望自己归去,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析。(5分)
9.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8.句子含义:诗人彻底难眠,空有明月却无心欣赏。(2分) 作用:结构上承前面的“梦断”,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内容上,用皓月空明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2分)
9.“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新 晴 野 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8.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6分)
9.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8.分别是“明”和“出”。(2分)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明”的意思是“更显明亮”,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2分)“出”,化静为动,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使景色更加富有层次(2分)。(回答“白”和“碧”酌情给分)
9.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分)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3分)
(一)诗歌鉴赏(共14分)
14、(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3)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杨 柳 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2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2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
9.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2分)
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损衰败,一葱郁茂盛,一正,一反,但都渲染烘托出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8.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9.首联 “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8.答: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9.答: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
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
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五、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24~25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4.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各是什么? (5分)
(1)第一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2)第二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3)第三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25.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6分)
(1)
(2)
(3)
五、古代诗歌鉴赏:(11分)
24.(5分)兵家用兵 民心向背 节操或气节 (答对一条2分,答对两条4分,答对三条5分。)
25.(6分)(1)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2分)
(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分)
(3)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