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23.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23.表现了诗人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的感情(或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一种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5分。情感2分,分析3分)

24.①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②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6分。1点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你若周游到了我的故乡, 我的乡亲们一定要向你 询问我的境况,那么你就 直率地告诉他们,说我正 ‘沦落’在江州受苦受罪呢!”诗歌的尾联,诗人展开想像,通过春天来到诗人的家乡应该到处找我,我此时沦落江州也只好托春风向家人传达行踪的虚写,写出了诗人被贬江州的伤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赏析一般从四方面入手:①看语言特点;②看修辞;③看表达手法;④看结构。答题步骤:①找出所用的手法。本诗的“觅”字写出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不见作者。这是拟人手法,同时又是对春天的虚写。②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抒发出这种愁苦心情。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经汾阳旧宅①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②。

今日独经歌舞地③,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旧宅:郭子仪的旧居,在长安亲仁里。郭子仪是唐代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重

建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封汾阳王。②马伏波:东汉名将马援。马援助光武帝创建东汉王朝。③歌舞地:指郭子仪所建歌舞楼。

13.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5分)

14.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6分)

13.用马援的功绩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2分)突出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为下文作铺垫。(3分)

14.“疏冷”“夕阳”写出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池今天的冷落,(3分)含蓄地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冷落。(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从诗歌结构上分析。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说明马援的功绩卓著,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大约郭子仪死后六七十年,诗人赵嘏于大中年间(847——859)经过汾阳旧宅,其第宅已更加冷落,赵嘏触景生情,写下了《经汾阳旧宅》一诗:“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山河依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当年汾阳王府的歌舞升平之象,哪儿去了?古槐也许太老了,不再枝叶纷披,葳蕤蓁蓁,而是枝叶疏落,凉意森森;疏影荒冷里,只剩下夕阳残照,在猎猎西风之下,苍凉着那个逝去的时代,悲悯着那些曾经的英雄。不过,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他,人们还记得他当年那“曾轻马伏波”的“破虏”壮举。英雄毕竟是英雄,只是夕阳斜照下,染上了一层悲凉,怀上了一些悲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11分)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旋:退兵。③拱:敛手。

14.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5.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5.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1分)首联:宋军和金兵的对比。(2分)颈联:宋朝官兵和百姓的对比。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伤时忧国的爱国主义诗篇。首联破题,“草草”和“悠悠”两个重叠词写尽宋军狼狈逃窜,金兵趾高气扬,触目惊心,也蕴含着诗人的无比义愤。颔联以勾践和女娲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力挽狂澜,救国于大厦将倾,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愿望。诗中虽有建立南宋小朝廷的一线希望,不无恢复失地无望的痛心疾首。颈联写得很沉痛,高层将领们从壁上观,没有一个“安危须共主君忧”。颇有杜甫《诸将五首》的意味;而沦陷区的人民只能忍受不堪忍受的痛苦。因将“争”而民“忍”,诗人对拥兵自重者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比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和李白“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要沉痛得多,辛酸得多。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一句,,“草草”和“悠悠”两个重叠词写尽宋军狼狈逃窜,金兵趾高气扬,故运用了对比手法;“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写出了宋朝官兵的腐败无能自私和百姓的痛苦生活,故运用了对比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的?(4分)

(2).有人说,“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一联中,“过”字和“随”字用得特别好,请结合诗句分析,好在何处。(3分)

(1)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一个“寻”字,顺着莓苔痕迹,一路寻来。颔联两句虽然是写景,但用意依然是突出“寻”字,侧重于闭门,寻人不遇。颈联以景带叙,随山探源,寻水源,寻道士。尾联寻而得意,自在心境和清幽物象融为一体。总之,全诗围绕一个“寻”字,写了诗人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惬意感受。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解析】

(1)试题分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14.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5分)

15.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6分)

14.(5分)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2分)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诗歌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2分)

15.(6分)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2分)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答题的步骤,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抓住……景物(或者描述画面),表现了……情感。“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这两句诗中既有景物,也有情感。“景”的角度:选取的“夜雨、笛声、落叶、西风”等景物具有凄清、悲凉的特点,构成了哀怨、萧条的意境,与作者心情的凄苦想契合。“情”的角度:作者内心的悲苦巧妙地融合在景物的描写中,“独掩门”的动作突出孤寂落寞之感。两句诗情景交融,其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有着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请结合《登高》分析”“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的理由,考生应先注意审题,审出出题人考查的角度,从“悲秋伤怀”来看,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浅窄”“深广”是答题的角度。汪中的诗歌应重点抓住最后两句“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来体会情感,从“江湖”“白发”“华年如水”“不堪”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感叹自己华年不再,生命短暂;而杜甫的诗歌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相比之下就显得深广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5.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15.(6分)用渲染、烘托手法,缘情写景,以景传情。第一句,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以景传情,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5分)

14.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6分)

13.“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1分),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2分),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或答: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2分)(共5分)

14.常年异地漂泊,作客万里以外的他乡,一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风急天高,猿声哀鸣,二可悲;正值重九团聚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三可悲;常年疾病缠身,四可悲;时世艰难,潦倒不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五可悲。(共6分,每点两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并指出使用的手法,分析其写景和表情的效果。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后面习题。(7分)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是安徽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6.通读全诗,简述诗中主要人物(送客的人)的活动过程。(3分)

16.“红叶青山”“满天风雨”是本诗中的两处景物描写,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情景交融的写法。

【小题1】(1)(3分)喝酒、唱歌为朋友送行,(1分)朋友离开,自己不胜酒力睡着了,(1分)醒来已是傍晚,独自一人走下西楼。(1分)

【小题2】(4分)“红叶青山”:两岸青山,满目红叶,色彩格外鲜艳。(2分)大好秋光反衬离别之悲,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2分)

“满天风雨”:风雨交加,弥漫天地,(1分)诗人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别离之悲。(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诗的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注释:①桑柘sāng zhè,一指桑木与柘木,也可指农桑之事。

8.此诗首句着一“寒”字,可谓用心良苦,请试作评析。(5分)

答:

9.试对此诗明暗线索的交织予以赏析。(6分)

答:

8.句中“寒”字意为寒冷(1分),写流经山村的潺潺溪水在暮色之中的清寒凄冷之态。诗人独行山野,心生寒意,并将这种感受寄寓远远听到的在数里外水声之中(2分),表现诗人因山野的荒寂引发的凄凉悸惧之情(2分)。

9.明线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1分),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过程(点出空间距离变化1分,分析1分);暗线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1分),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由此绘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凄苦而至亲切欣慰的过程(点出情感变化1分,具体分析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放言五首(其三)[注]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 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6.“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6、解析: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答案: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7、解析: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答案: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