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4.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15.“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15.(6分)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应根据首联的意思进行分析。此诗的首联主要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要求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在读懂诗句意思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作答。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初 晴 游 沧 浪 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③娇云:彩云,云的美称。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阴晴:时阴时晴。④帘虚:帘内无人。日薄:日色暗淡。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15.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4.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

15.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分析表现出的情感。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14.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5.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6分)

14.用典。(1分)(1)颔联运用严武平定吐蕃叛乱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两个典故,十分贴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迹与功业,气魄宏大,语言遒劲。(2分)(2)尾联用诸葛亮死后吓走司马懿的典故,突出了虞允文的才略过人,世无敌手。(2分)

15.(1)“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写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只有一弯冷月相伴,场景极为凄凉寂寞。(2分)(2)这与前面的功高盖世的业绩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使诗意曲折跌宕,而且切合悼词口吻,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无限的感慨;既表达了对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诗主要使用典故,这一点在注释中已经有所暗示,“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说明尾联“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使用了典故。“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说明颔联“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也使用了典故,其中的“赤壁”一词非常熟悉,学生应能联想到赤壁之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首先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然后联系诗人的情感,感悟其意境。“奄忽人千古”是说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凄凉月一痕”是说只有一弯冷月相伴,学生自然能体会情境的凄凉冷清;而前面两联说的是虞允文功高盖世的业绩,对比中更显出现在的凄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7.诗歌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它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什么,请简要阐释。(5分)

18.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5分)

17.诗歌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2分),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3分)。

18.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将“石壕吏”与“长生殿”作对比。(1分)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增加了对百姓悲苦的同情。(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 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本题根据题干即可明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很明显的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的“压”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它的好处。(2分)

20.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9.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2分)

20.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的‘压’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它的好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答题步骤如下:先解释改字,并指出该字所使用的技巧,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3.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14.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13.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14.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技巧。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然后代入诗句描述,最后分析其效果,包括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完成后面两题。(6分)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929年1月

19.19.诗歌描写的是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认真欣赏诗句,想一想,诗人笔下的野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

20.20.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所礼赞的。这种生存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吗?(3分)

19.19.(3分)野花是孤独的,生命也是短暂的,虽然他也曾美丽芬芳过,但他不悲戚。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她要享受自然的恩宠,借醉人的春风,向太阳炫耀美丽。在生存的搏斗中,她没有梦,只是把持住现在,证实自己的生存。

20.20.(3分)生命都是被束缚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之内的,也是短暂和渺小的,即使这样,也不应该悲观和自叹,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充分实现中,在人生的生存搏斗中获得自我的超越。即永远具有相向上的精神。

【解析】

19.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描写的是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认真欣赏诗句,想一想,诗人笔下的野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形象。首先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见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内心之乐观从一个“笑”字可窥见一斑。在孤独的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那动听的声音,那浓郁的芳香,谁不说是一种美?野花的自信让每一个不自信者面对它感到汗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20.

试题解析:题干问“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所礼赞的。这种生存态度究竟是怎样的”第二节里,诗人更是把野花放在了一个更为辽阔的天地之内,小小的野花看见了阔大的“青天”,却并不意识到自己的的“渺小”,自信再次让野花的形象在读者的眼中高大起来。曾与温柔的风拥抱,也曾被粗野的风抽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野花同一切恶势力勇敢地搏斗,渐渐的没有了美丽的梦想,而要做的就是牢牢的把握住现在,用自信,用能力证实自己的生存。它依然在“荒野”中吐露芬芳,让风,把它带向遥远,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它存在的价值。野花旺盛的生命力带给我们的喜悦心情与开阔胸襟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透过诗看到的岂止是一朵野花?被束缚在时间与空间范畴中的人类无疑是同野花一样的短暂和渺小。在当今喧嚣的闹市,很多的人被湮没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他们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在自暴自弃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为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缺乏斗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6分)

13.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许多地方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情感复杂多样。我们通过对全诗各句的梳理,就可把作者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如上,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颔联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对李白的看法,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这首诗歌表现手法多样,题干只要求列举两种进行赏析。所以答出表现手法的难度不大,只要表述清楚某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赏析也水到渠成。此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诗歌出句就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对比又表现“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两方面。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23.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23.表现了诗人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的感情(或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一种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5分。情感2分,分析3分)

24.①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②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6分。1点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你若周游到了我的故乡, 我的乡亲们一定要向你 询问我的境况,那么你就 直率地告诉他们,说我正 ‘沦落’在江州受苦受罪呢!”诗歌的尾联,诗人展开想像,通过春天来到诗人的家乡应该到处找我,我此时沦落江州也只好托春风向家人传达行踪的虚写,写出了诗人被贬江州的伤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赏析一般从四方面入手:①看语言特点;②看修辞;③看表达手法;④看结构。答题步骤:①找出所用的手法。本诗的“觅”字写出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不见作者。这是拟人手法,同时又是对春天的虚写。②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抒发出这种愁苦心情。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经汾阳旧宅①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②。

今日独经歌舞地③,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旧宅:郭子仪的旧居,在长安亲仁里。郭子仪是唐代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重

建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封汾阳王。②马伏波:东汉名将马援。马援助光武帝创建东汉王朝。③歌舞地:指郭子仪所建歌舞楼。

13.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5分)

14.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6分)

13.用马援的功绩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2分)突出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为下文作铺垫。(3分)

14.“疏冷”“夕阳”写出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池今天的冷落,(3分)含蓄地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冷落。(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从诗歌结构上分析。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说明马援的功绩卓著,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大约郭子仪死后六七十年,诗人赵嘏于大中年间(847——859)经过汾阳旧宅,其第宅已更加冷落,赵嘏触景生情,写下了《经汾阳旧宅》一诗:“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山河依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当年汾阳王府的歌舞升平之象,哪儿去了?古槐也许太老了,不再枝叶纷披,葳蕤蓁蓁,而是枝叶疏落,凉意森森;疏影荒冷里,只剩下夕阳残照,在猎猎西风之下,苍凉着那个逝去的时代,悲悯着那些曾经的英雄。不过,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他,人们还记得他当年那“曾轻马伏波”的“破虏”壮举。英雄毕竟是英雄,只是夕阳斜照下,染上了一层悲凉,怀上了一些悲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