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4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3)这首诗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概括全诗的构思脉络。(4分)
(1) (4分)“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2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2分)“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1分)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1分)
(3)(4分)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的。(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鉴赏。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14.本诗结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5.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14.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15.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可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来思考,首先要答出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指出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即可。“雨来春草一番多”是写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表面上是写景,但结合上文“僮更懒”三字,便知道出无限辛酸,大有“运衰奴欺主”的味道,抒发了遭到排斥后的无尽的烦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咏闲居是重要主题之一,也称为闲适诗。对诗人们来说,所谓闲,不仅仅是没事做或不做事,而是相对出仕忙于公务而言,所以闲居诗往往成了隐居诗的代名词。司马光退居后,不能忘怀于朝廷政治,所以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因而格调与传统的闲居诗不同。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诗是浅显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这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15.诗歌最后两联从哪几个方面写黄几复的品德和才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4.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15.三个方面:为官清廉,富有政治才华,好学不倦。(3分)
情感:赞扬了黄几复廉洁干练,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紧扣题干中“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的要求,对题目要求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句进行赏析。答题时可先找出对比的词语,如“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对比,然后分别分析它们对比的内容,并指出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解答此类问题,可先对诗的后四句进行解说,然后再归纳。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他呢?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①
产 纶
步月访诸邻,蓬居②宿近臣③。
乌裘④先醉客⑤,清镜早朝人。
坏壁烟垂网,香街火照尘⑥。
悲荣俱是分⑦,吾亦乐吾贫。
【注】①崔补阙:崔峒。司空拾遗:司空曙。这两人是作者的好朋友,先于作者入仕。作者卢纶,曾三次应举,三次落第。②蓬居:茅蓬,作者自指其室。③近臣:皇帝所亲近的臣子,指两位到访的朋友。④乌裘:指落魄失意。⑤先醉客:比客人先醉的人,作者自指。⑥香街:上朝时经过的街道。火照尘:上早朝时家仆举火引路。⑦分:命运。
14.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5分)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写了诗人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墙壁破损,挂满了蛛网,烟气升腾,一片破败的景象。另一句想象两位到访的贵客是皇帝的近臣,他们上早朝时的景象,走在通往皇宫的繁华大街上,由家仆举着灯火在前面照明引路,这是何等的荣耀。两种景象(一实一虚)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诗人生活落魄和艰难的处境,透露出诗人难言的苦楚与自嘲。(答“借景抒情”或“虚实结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1)对好友的来访他感到喜悦,他拿出好酒殷勤招待。(2)对自己科场落榜、仕途失意、贫穷潦倒的生活现状很苦闷,流露出自嘲之意。(3)对一切荣辱悲欢都是命中注定的人生宿命的无奈。(4)诗人表示即使过得贫困潦倒,也要生活得快乐,表现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如答对好友的羡慕,对好友的到来感到荣幸等,只要自圆其说,亦可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坏壁烟垂网,香街火照尘”,前一句是实景,是自己的现状,后一句是虚景,是想象,是想象朋友的现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其中一个“喜”字透露出对于好友来访的喜悦之情;“乌裘先醉客,清镜早朝人”,对自己科场落榜、仕途失意、贫穷潦倒的生活现状很苦闷,流露出自嘲之意;“悲荣俱是分,吾亦乐吾贫”,诗人表示即使过得贫困潦倒,也要生活得快乐,表现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13.思乡之情。从“家万里”“故园书绝”“自是不归”等处可以看出。
14.用渲染、烘托手法,缘情写景,以景传情。第一句,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以残春之景,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子规啼与三更月,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传达思乡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先抓情感词,再抓景物,同时要分析这种情感的原因。。“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得到。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处理情景关系”,故首先应找出写景的句子,再看所写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共7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隐字〕fó jiāo 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23.“遗”,读什么音?什么意思?(2分)
22.24.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5分)
21.23.“遗”读wèi,意思是给予,赠送。
22.24.“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
21.23.
试题分析:“遗”是多音字,在诗中意思是给予,赠送,故读wèi。
考点:识记现古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24.
试题分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4分)
(1)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2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2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 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0.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试比较分析《礁石》与《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表达观念、抒情方面的“形象”有何不同?(2分)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和情感?请简要作答。(2分)
22.试分析“礁石”这一形象。(3分)
20.《礁石》诗借助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情感。(2分)
21.诗人对于礁石这一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2分)
22.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抓住题目中“在‘表达观念’和‘抒情’方面的‘形象’”一语对题目中的《礁石》和所学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进行分析。不难知道,在《礁石》中,诗人借助的物象是礁石,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诗借助的形象是保姆大堰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主要应根据诗歌对礁石这一形象赋予的内涵进行分析。在诗中,礁石这一形象,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从诗中“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向着海洋”这些语句可知,诗人的感情是赞美和歌颂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主要根据诗中对礁石这一形象所作的刻画、所用的词语进行分析。诗人在诗中这样描写礁石:“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尽管礁石遍体伤痕,但依然微笑傲然屹立。这表现了礁石的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1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6分)
13.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3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许多地方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情感复杂多样。我们通过对全诗各句的梳理,就可把作者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如上,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颔联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对李白的看法,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这首诗歌表现手法多样,题干只要求列举两种进行赏析。所以答出表现手法的难度不大,只要表述清楚某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赏析也水到渠成。此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诗歌出句就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获罪的同情。对比又表现“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两方面。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4分)
(2)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1)“送”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1分);“滴”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寥。(1分)写荷气以“送”,写竹响以“滴”,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而不直写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也可从动静角度解答)。(2分)
(2)诗人先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舒适(1分),由于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助兴,又由于身边知音寥落,无人共度良宵,顿生孤独之感,(1分)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故人思念的惆怅。(1分)
(3)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隐士形象。(1 分)夜幕早合,明月高悬,诗人敞开亭户,散发披垂,靠窗而卧,嗅荷香,听露滴,不由感念故人;(1 分)表达诗人闲适恬淡的情趣,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 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因为这两个词是动词,因此可从词语对动作的准确表达上、词语的化无情为有请上、词语的表情达意上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本诗开篇遇景入咏,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