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共14分)

14、(1)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3)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杨 柳 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2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2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

9.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2分)

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损衰败,一葱郁茂盛,一正,一反,但都渲染烘托出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8.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9.首联 “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8.答: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9.答: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

       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

       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五、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24~25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4.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各是什么? (5分)

(1)第一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2)第二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3)第三首是从 角度来评价的。

25.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6分)

(1)

(2)

(3)

五、古代诗歌鉴赏:(11分)

24.(5分)兵家用兵      民心向背      节操或气节 (答对一条2分,答对两条4分,答对三条5分。)

25.(6分)(1)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2分)

(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分)

(3)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8、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9、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6分)

8、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5分)

9、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梅公名之焕,字长公,黄州麻城人。他的祖先,是宋朝宛陵先生(梅尧臣)的后人。梅公十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刘 氏住在东山的沈庄,每天研习的书文(摞在一起)超过一寸厚。他为人洒脱,英武雄壮,不同于普通的孩子。梅公十四岁时就成为生员。某台使巡视部属,检阅武事,梅公骑马横穿教场。使者大怒,命令梅公与武士比赛射箭。梅公手里拿着弓,腰上挂着箭,射九发连中九发,每射中一次,整个军队总是大呼而笑。梅公作了个长揖后上马径自离开,使者虽不高兴也只好作罢。

万历癸卯年,梅公与应山人杨涟在乡试中一同中举,二人用功名节义相互勉励,扬眉举目,击掌而谈,认为世上没人能比得上他们。甲辰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高阳的孙少师凭借史官的身份与梅公同在翰林院任职,他性情严肃稳重,看不上天下的士人,唯独推许尊重梅公。梅公在翰林院中,说话时锋芒毕露,坐着时也谈笑风生,看到翰林院众同僚低着头慢步走,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梅公不满当时的朝政,慷慨激昂想要有所建树。他多次上书,没有被关注。当时朋党对峙,就像敌对的两个国家,争执得不相上下。梅公哪方也不依附,每遇到封还诏敕的情况,梅公总是批评双方。他的主要意图在于破除私下勾结,废除朋党之间的争论,矫正挽救时弊,爱异人才罢了。

过了六年,梅公出京担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惠州。惠州的案件多有冤屈,审讯一件案子就会牵连到十件,多年得不到决断。梅公闭门仔细察看案卷,约定第二天当堂会审,按案卷传呼囚犯,根据刑法条文一一说明,当堂审判发落,案件随手判决,快速如神。

一个官宦子弟依仗父亲的势力,肆意干坏事谋利,官府想要捉拿惩处他,却抓不到他。梅公派人告知他父亲:“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他的父亲幡然醒悟,听任他的儿子顺应法理,听凭天命。受冤的百姓像一堵墙站着,控诉他霸占别人的田地多少,夺取钱财多少,依次和他对质。梅公把他侵犯掠夺的财产全部返还给百姓,捆住这个坏小子鞭打他说:“以此向乡人谢罪,并向你的父亲谢罪。”官宦之子最终自我磨砺,成为好人。

海盗袁八老抢掠潮州杀死了守吏,潮州不是梅公管辖的地方,梅公主动请求前往剿匪。他派重兵据守海路,断绝了海盗的粮食物资运输,散发了几千块免死牌,投降服罪的人一个接一个。袁八老处境困窘,乘着涨潮在夜里逃跑,到闽地请降。梅公到山东任督学的时候,袁八老率水军增援辽东,在登州拜谒梅公。梅公对他说:“海上的那次战役,没能够看到你的行踪,今天怎么在这里了?”袁八老顿首至地谢罪说:“当时害怕您的威严,因此逃到闽地。今天怎么敢不为您而死呢?”梅公是文人,不熟习军事,但他还是被大海盗如此地敬畏服从。

梅公考察学政的时候,不讲究教条,谢绝任何请托,考核空闲之时,召生员教育劝诫他们。对于有出息的学生,他走下台阶握住对方的手,并加以慰问。对于不成器的学生,他咬牙痛骂,甚至用体罚的方式训诫他们。生员们刚开始很害怕,过了一阵子就心服口服了,时间长了就歌颂思慕梅公,都把他当作老师和父母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8.这首词与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5分)

9.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6分)

8.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2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相逢虽然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3分)

9.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A例如通过“群仙相妒”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月”的美好。(1分)通过“重搅别离心绪”“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1分)B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相逢的短暂。(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两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刘禹锡,字梦得。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的共同失意,让两位都年近古稀的挚友不禁唏嘘感慨。

8、标题中“闲”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尾联“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5分)

 8、答:诗歌中的闲字共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诗人生活上的休闲与闲适,从二、三联可知诗人的生活不是与老友相聚,把酒言欢,豪爽沽酒,就是闲来时引经据史来行酒令或者醉听清吟,可见其生活的悠闲;(2分)二是指诗人情感上因政治失意带来的闲愁与烦闷,失落与痛苦,诗歌第一联从“少时”到“老后”,从“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隐喻其中,可宦海的沉浮、仕途的不顺,让年近古稀诗人与老友都赋闲于此,痛苦可见一般。而“闲征雅令、醉听清吟”不过是排遣寂寞无聊时的无奈之举,尾联中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4分)

9、答:尾联是指诗人与刘禹锡约定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表达出诗人与刘的深厚友谊,“陶然”一词更蕴含着只有在“醉”中才能超脱的深重的哀伤和愁苦。(3分)尾联中提到的“邀约”与题目中“约后期”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12、诗歌的第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歌写于作者晚年,此时距其归隐已近二十年,为什么还会有本诗这样的作品?请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首联使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并以“微木”“沧海”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突出了其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决心。(2分)

13、这首诗就是借精卫、刑天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隐情。(2分)诗的最后两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即“往昔的雄心全是空有,好的机会哪里再能等来”,看似对精卫、刑天的惋惜、同情,实则也是诗人自己深层的壮志未酬情感的流露与写照。(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③徒伤悲。

【注释】①晞:晒干。 ②焜:明亮的样子。 ③老大:年老。

8.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5分)

9. 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8. (5分)目的是激励人们努力进取,莫让青春年华付水流。(或希望人们珍惜时间)

9 (6分)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是“兴”的手法,由欣欣向荣的园中葵引发诗意的联想(3分)。

b.“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是“比”,用春秋的更迭,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生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3分);

c.“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也是“比”的手法,以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能西归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3分) (“比”任写1句皆可)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2分)

(1)颔联:微风吹开门(1分),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1分)。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1分)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意对即可)(1分)

(2)清冷、幽静。(2分)  孤单寂寞,思念友人(2分)

(3)“为拂绿琴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思路。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惟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模式:描绘……图景,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所以这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孤单寂寞,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尾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