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20分,每题5分)

相信未来

食指

蜘蛛网(A)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B)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C)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D)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E)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1),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2),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13.ABCDE字母处划线词语的含义各是什么?

14.(1)(2)划线句子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15.诗人为什么相信未来?

16.简单分析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两个艺术特征。

13.A:  死寂  尘封   __的势力和现实

B:  孤寂  贫困的生活,残余的希望

C:  纯洁与质朴的理想

D:  成熟  高贵  甜蜜的果实

E:  遭受不幸,但任性的不屈精神

14.(1)象征仍旧汹涌的时代的暗流或理想。

(2)执着的追求和坚守的精神。指“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15.(1)明天的生活仍旧美好而壮阔。

(2)相信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坚信人们对于我们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定能战胜刚刚开始的死亡。

16.A, 诸多典型而含意深刻的意象

B,  一咏三叹的表达

C,  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的鼓舞,低沉而有力的希望

D,  想象与理性的思考结合

E,  其他手法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一定要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定的希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我要……”“我要……”,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年轻的豪情,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年轻,就是“排浪”,就是“太阳”,就是“大海”,就是“曙光”,诗人在这里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色、冷峻的一面,尽管采用色彩明亮的、积极向上的语词,以此来强调心中永不泯灭的理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诗人把自己眼前的不幸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加以考查与认识。现在人们可能缺少是与非,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判断,但是历史老人会“拨开”“看透”“历史风尘”与“岁月篇章”。正因为历史是公正的无私的,所以坦然面对“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或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因为自己的探索,置身于国家、民族的事业,是顶天立地的“脊骨”——挺拔、坚强,所以相信会得到人们的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诗大量运用意象组接的方式,表现内心的失望、矛盾和对未来的执著向往。布满蜘蛛网的锅台、灰烬的余烟、凋落的葡萄、干枯的枝藤、凄凉的大地,是理想崩溃、希望破灭的象征;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的漂亮的笔杆,则是诗人内心的剧烈冲突和不熄的希望之光的体现。形象而又凝练地表达了这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采用比喻、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每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4.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15.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14.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15.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作者漫游长江下游一带的作品。 ②襄水:古属楚国。

14.诗中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15.诗中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2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3分)

15.颔联中“遥隔”表明作者离家遥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3分)颈联先以游子泪“尽”他乡的细节,直接抒发强烈思乡之情;再假托家人遥望天际归帆盼望自己归去,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无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首联意象词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木落”“雁南度”为秋季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故诗人采用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整天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由“乡泪”,可联想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由“归帆天际看”可以想象出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归舟的情形,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解释“小清新”这一概念。不超过40字。(5分)

 “小清新”最初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曲风清新自然、温暖感动,多抒发自己的成长感悟、孤独寂寞等。这种起初颇为小众的风格,现在已逐步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其表现形式也逐渐由音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领域。在生活方式方面,“小清新”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风格而存在,传达个人的美好憧憬。比如,表现在穿着风格上,多以小碎花、田园花朵为元素,淡色系蕾丝裙、百褶裙便是代表,布料大多用雪纺,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

【答案】“小清新”是在文艺、生活方式等方面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文艺、生活方式”“自然淳朴、淡雅脱俗”各1分,“亚文化现象”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表达运用能力。下定义也是属于压缩语段的范围。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找出被定义概念、属概念、事物的特性,然后按照“被定义的概念 =(是/是指)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属概念”的形式组织答案即可。本题的被定义概念是“小清新”,属概念是“亚文化现象”;本质特征由原材料可筛选出“自然淳朴、淡雅脱俗”“生活方式”,由“其表现形式也逐渐由音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领域”可概括出“文艺”,把这些信息按下定义的形式组织成答案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题目。(11分)

泊自沙渡

真山民①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他痛遭__,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8.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6分)

1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

18.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洲渚之上的景象。(3分)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烘托(描绘)出了一个漂泊于江湖之上的隐士形象。(3分)

19.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3分)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所用的表达技巧,需要结合诗句做一分析,认真分析“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一句,有两个词很关键:分、眠,不难看出,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同时根据诗句内容不难分析出诗人是吧鸥鸟和明月看做朋友一般,这里是烘托出一个隐士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分析“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中的“客”和“离怀”二词,能看出表达的感情,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写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感 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13.诗中塑造了兰、桂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4.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

13.塑造了枝叶繁茂、花蕊 皎洁(2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2分),想起随风飘散的兰桂形象(2分)。

14.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2分),诗人以兰桂自比,抒发了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塑造了兰、桂怎样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到诗歌中找到直接描写景物的诗句,然后再分析其形象。“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题干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技巧,又考查诗歌的情感。这首诗歌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1)请简要分析首联写景的特色及其效果。(3分)

(2)诗中的人和物都满怀“春”的憧憬,请概括颔联和颈联中体现这一憧憬的细节。(4分)

(3)作者“临觞”为什么“忽不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1)视听结合。(1分)作者通过斑鸠的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把春意描写得很浓。(2分)(答动静结合亦可)

(2)农民修整桑枝;(1分)察看泉水通路;(1分)燕归旧巢;(1分)主人看新历。(1分)

(3)作者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无缘享受春光,(1分)因而惋惜、惆怅,(1分)表达对“远客”的同情。(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写景手法。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首联中的“春鸠鸣”是听觉描写,也是动态描写;“ 杏花白”是视觉描写,也是静态描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颔联和颈联分别写了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他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4.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__彩。(5分)

15.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6分)

14.(1)“送君不觉有离伤”原因(3分,写两点即得满分)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   

(2)感__彩:    

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1分)  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1分)

15.王诗后两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问的手法.(3分)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用丰富的想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严诗后两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语言精练传神。 (3分)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 一个“尽”字,写出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看出可以对友人情意的深长。 “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4.

试题分析:重点此诗,从第一句可总结出两地水相通,三四句则可得出,两人虽分离,但一和同表明两人风雨与共,明月何曾,表明两人共享一个明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从诗句中可得出感__彩,王诗的送君不觉有离伤使得本诗更多的是乐观,而严诗一别心知两地秋,从秋与寒来看作者内心悲凉。所以此诗没有王诗的乐观,而更多的是凄婉。语言表达方面从何曾两字可看出有反问,而严诗则用“寒鸦”“江水”等意象表现感情。所以答寓情于景更合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6分)

1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5.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像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将修饰性的词语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概括作答。要注意答案的范围在三、四两句;描写烟的词语,第三句中的“色如云白”、第四句中的“流来”“寺前”都表现了烟的特点。最后再通过“如”“流”二字来回答第二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美丽的山寺夜景,第五句中的“惜”字点出了不眠的第一个原因——惜景。诗歌最后两句比较直白,“无家客”道出了不眠的第二个原因——思家。从这些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浆邑先生:庄子。

14.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

14.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15.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4分)

作用: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内容、情感)、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抓住首联中的“野水”“无情”和“水边花”“好”,将诗人的心情表现出来;在结构上,可根据首联内容与标题,首联与后面诗句的关系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屡试不第,“野水无情”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失意感伤;“老从头上来”写出了诗人对年华易老、时光易逝的感叹;借“蒙邑先生”来表达诗人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颈联对穷达的理解,使诗歌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4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3)这首诗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概括全诗的构思脉络。(4分)

(1) (4分)“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2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2)(2分)“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1分)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1分)      

(3)(4分)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的。(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鉴赏。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