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词的一开头写道:“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读到这句的时候,让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动的感觉,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啊,给人一缕伤感,伤感但不痛心。紧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鹃啼”,在这里,作者点明了具体的时间,春暮。杏花谢了,花谢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这也正给出了那种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而“无奈春归”四字,正是对上面的一个总结。在发生了这许多以后,作者只用了无奈春归四字来作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独上、独捻,两个独字写出了一种孤单、落寞的身形。这时,当读者都在猜测独捻花枝后是否该折花归去的时候,作者却出人意表的“放花无语对斜晖”,读到这里,不由心中感叹多多。那些所谓的花开堪折当须折、折来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动作,哪怕是描写的再怎么优美,都是那样的粗鲁不堪,放花无语,这才是秦观啊。于是,在这种氛围下,此恨谁知,虽然这恨字是那样的沉重,这里却显得异常的轻柔。终于知道,因为一句话,再重的字眼也可以变的轻柔啊,因为一个动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触动人的内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3.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14.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13.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3分)

14.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6分。一个要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意境感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答。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__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1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18.“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 顾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19.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优;(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要分析动词的表现力,只需结合诗句分析动词运用的效果即可。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出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诗人回长安正是沿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的故乡—— 山西蒲州。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人的忧思,实际就是分析诗句内容,诗句中的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蒙,只听见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眼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起难解的忧愁。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和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虑。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发宜兴

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不到……即……”是“不到……就到……”的意思。

14.“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15.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14.(5分)颈联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闲居无事,观山赏水为务,常不免因此废食,风雨声也不影响安睡。(解释字面2分)流露出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意近1分)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意近1分)表面闲适,实为故作轻松。(意近1分)

15.(6分)①首联,自叙年将六十又举家远行,垂暮之年又奔波道途,抒发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生活极不安定、垂老奔波的凄苦。②颔联,自叙客居宜兴时日之短,以及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抒发生活之不安定与清贫的苦楚。③颈联,以观山赏水、听风听雨的貌似闲适,委婉表露自己赋闲生活的无所事事及无奈之情。④尾联,想象从今以后,徜徉山水,不是到张公洞就是到善权洞,表露对宜兴的眷恋之情。(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歌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这是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首先应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注释和主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考生应先抓住诗歌题干中的暗示,“‘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那么曾畿也不例外;“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因为有了前面一句话的说明,那么曾畿的表现自然应只是一种表象,也就是说“听风听雨”并不是真的闲适;明白了这一点,再来分析“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就容易多了。结合首联和颔联可以知道,颈联是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生活状态——“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生活悠闲自在,可见对此种生活的神往,但结合注释以及题干中的暗示即可得知,这种闲适只不过是故作轻松的无奈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解答此题的时候,有的考生可能只注意到题干中“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的要求,而忽略了前面“‘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这一暗示,故答题的时候就只是理解“颈联”的含义,看到的自然是“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的自由闲适,而忽略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题干中“‘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这一提示性的信息,故而就看不到这种悠闲只是表象而已。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应考生应关注四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一个“垂垂”一个“又”写出诗人垂暮之年仍然到处奔波的凄苦之状;“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只”突出客居宜兴时日之短,“无一钱”写出囊空如洗的清贫;“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从“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等想象的活动中看出悠闲自得,但联系创作的背景即可体会动隐藏在这种悠闲之下的无奈之情;“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尾联想象自己徜徉山水之间的情景,流露出对宜兴的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做好此题应该首先应该关注注释,注释是情感的源起,“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这是对作者的情况的介绍,应特别注意“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这一内容;然后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以及诗人笔下的景物。借助这些内容可以深入分析人物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14.简要分析颈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15.首联 “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6分)

14.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2分)“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2分)

15.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2分)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愁苦之情。(2分)③诗人“万死投荒”,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简要分析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舍弟宗一”,这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情感词“相思”,景物:“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但又不仅仅是别离苦,诗歌的第二联“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①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②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海畔:湖边 ②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星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惰现下预示敌人的败亡。

13.《从军行》诗的一二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4.两首诗的第四句都是写“军”,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3.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环境: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2分)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1分)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分)

14.(1)陈诗“红旗直上天山雪”运用借代的方法。(1分)“红旗”代指军队。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红旗直上”写出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1分)画面生机勃然,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1分)

(2)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号角将胡天惊晓,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实际上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唐军便可决胜,一扫__,使西域重见光明。(1分)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1分)(如答比喻、夸张手法的,且分析的对,情感也对的给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描写的意象有“海畔风”“泥”“桐叶”“枝梢”。特征分别是:“吹”“冻”“裂”“枯”“落”“折”,可以看出天寒风大,前两句的氛围描写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两句位于诗歌开头,结合全诗可以得出: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写出了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严酷环境。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写景句的作用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 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 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题过程中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 总结积累。答题要注意层次, 步骤。内容+作用(内容+情景关系+结构)①明确写景特色(远近、 高低、 俯仰、 视听、 动静、 虚实、 色彩对比等)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具体作答)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作答这类题首先明确写景句的作用,如1.交待时间、 季节及天气情况等2.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3.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4.营造氛围, 烘托心境。5.含蓄蕴藉, 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6.先言他物, 领起下文。(比兴)7.前后照应, 铺垫过渡。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陈诗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岑诗“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14.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5分)

15.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4.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1分)“催”字写出了时间的紧迫,(1分)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1分)表达自己落魄无依的郁闷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2分)

15.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2分)诗人以松自喻,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2分)又表达了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15.

【试题分析】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死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4.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5分)

15.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6分)

14.“访”,走访,问讯。(1分)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2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2分)

15.运用想象、细节描写的手法,(2分)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拂石的细节,想像见面后的畅饮,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2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2分)(答出动作描写、虚实结合、虚写,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15.

【试题分析】“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5.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3分)

16.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17.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5.橘柚香。(1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分)

16.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17.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联想《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注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有些日常生活常识的都能找出。

16.

【试题分析】“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最后两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诗歌最后两句的手法与《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4.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15.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①繁华不再,物是人非②自然有常人生无常③向往范蠡的归隐生活

15.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八句无一不是景,无一不是情;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景。明是风景,实是感慨。诗人将“六朝文物”、“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风”、“参差烟树”等意象,真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的模样一一入诗, “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这一切都暗示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寄寓了功业不可久恃的感慨,心生弃绝功名、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惆怅” 是该诗的诗眼,是感情的凝聚点,全诗都是围绕它而展开,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惆怅的原因不同。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惆怅的不同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之感;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自然有常人生无常之感;“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向往范蠡的归隐生活。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这是地名;诗歌的第一联的“空”与“同”对比,抒发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之感;第二联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自然有常人生无常之感;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这里明确给出答题的方向。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本题中[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寄寓了功业不可久恃的感慨,心生弃绝功名、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答题思路:诗歌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然后根据二者的关系分析作答。“六朝文物”、“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风”、“参差烟树”等意象,真实的、虚构的、幻想的、古典的披着“眼前景”的模样一一入诗, “山色”“水声”“参差烟树”以及“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昏暗色,都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梦幻感,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关于考查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题目,考生应先明确情与景之间到底有哪几种关系,这样才好对号入座。“情”与“景”的关系无外乎两大种,一为映衬,一为反衬。映衬中有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答题的时候,应先将涉及到的诗句中的景物找出来,借助诗句的描述明确景物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情感词、注释、词人的情况、所处的朝代等明确词人的感情,最后看景与情是否一致,一致的视为映衬,相反的视为反衬。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