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采石矶① [清]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3.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6分)

14.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13.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14.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3.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手法做简要赏析。(5分)

14.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分)

13.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③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意思对即可。)

14.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之情,孤独之意。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与理解,结合着颔联诗句分析作答。“雁横塞”“长笛一声”这是动景,“残星几点”“人倚楼”这是静景,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诗人思乡远望的感伤表现出来;还可从寓情于景、渲染衬托等角度赏析,要注意结合着具体词语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注释的理解,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黯然伤神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思乡的情感;“篱菊静”借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来表达自己归隐之心;尾联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归隐的决心。综合起来看,诗人思乡、归隐、孤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4.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5.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14.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15.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本题考查情感。题干问的是“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草木变衰”“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兵戈阻绝”“思家”“忆弟”;“闻道河阳近乘胜”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恨别”,诗歌的四联全部围绕“恨”与“别”而写,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第三联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名师点睛】应该审清题意,由“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确定答题范围,再由“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抓住“手法”“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侧面烘托又叫间接描写,这种手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外物等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这种手法主要包含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人和以环境烘托人三种情况。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4.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15.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14.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15.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4.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5.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14.(1)首联上句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5.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手法。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物象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中的“……”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③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 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 言志。(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 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 难的忧虑。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20.“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0.不能。因为。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渡桑干》是唐代诗人刘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比拟(1分)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1分)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1分)

(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3分)

(3)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一点一分,答满三点得四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本题既考查诗歌首句的技巧,又考查其作用。对于前者,题干问的很明白“修辞手法”,江苏卷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先辨明句子的主语,再看如何写这一事物,最后即可辨明修辞。句中说“阴云”“锁”“梦魂”,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对于后者,应先辨明表达方式,“湘上阴云锁梦魂”,这句是写景,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首联或者首句(或首联)的作用主要有: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基调;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渲染烘托;比兴手法;欲扬先抑;大处着笔,小处落墨;暗示诗人的身份。考生注意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不能光是贴标签。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先找出颔联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景物的特点。“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颔联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象。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雨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境意象题是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题模式: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情感。首先应该看表情的方式,再体会其中的情感“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这两句属于写景,以景物收尾,在诗歌中叫以景结情。这两句诗,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其实在诗歌的颈联中,诗人也有情感流露。“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2)颈联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古渡口什么特点?(2分)

(3)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1)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2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2)对比,冷清。(2分)

(3)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且言之成理者,最多得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抓住诗中写景的字词:东风料峭,落叶。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中问“颈联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古渡口什么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角度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选材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中一“昔”一“今”明显是对比,“一翁轻”写出了古渡口“冷清”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题干中问“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苍翠无烟草自生”明显是运用借景抒情,具体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 ,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乐景写哀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哀景写哀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哀景写了情,如李白的《塞下曲》写到“__山雪,无花只有寒”,表现的却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样的保家为国的豪情;乐景写哀情,如,“劳歌一曲斛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以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6.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5分)

17.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6分)

16.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思乡+厌倦漂泊)(5分)

17.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离家今几宿,说明离家时间较长了,难免产生厌倦之情。也表现了其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前几联,描写了很多景物,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答题时要具体指出有哪些意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现代诗歌鉴赏 (完成文后各小题,共6分)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2.诗中“海浪”“礁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点?(2分)

23.诗中是如何刻画海浪对礁石的无情扑打的?想象诗中所呈现的情景,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22.海浪:其外在特征是凶狠、强大,但内心是怯懦、虚弱和无能的。 礁石:无辜受到伤害,伤痕累累,但内心具有坚强的意志,以强者、胜者的自信心和昂然的姿态撞碎外强中干的海浪。(评分建议:共2分。每点1分。)

23.①“扑”状写了海浪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无休止”写出海浪之多,进攻时间之长。

②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滔天的狂浪裹挟着凶猛的来势,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水中的礁石,似乎要把它碎尸万段,碾成齑粉;有似乎要把它连根拔起,砸向深渊。(评分建议:共4分,每点2分。)

【解析】

2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事物形象。在诗中,“海浪”与“礁石”是相对的一组形象,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特征回答出其区别。“海浪”的形象:“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被打成碎末,散开”。 “礁石”的形象:“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浓缩精炼,描绘时要加以合理想象。诗歌中描写海浪对礁石无情扑打的句子是:“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