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3.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14.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3.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14.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由“平川”“笑语”“鸣鸠”“杏花”可得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XX(术语)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所考查的《田家》是宋代欧阳修诗作,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从写景的角度看,有动景有静景,视线有远有近,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手法多样,考生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就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田家》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第二首则是一首悯农诗,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农民辛酸劳苦的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仔细阅读两首诗,分别找出诗中所用意象,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意境特点。如,本题两首诗中均写了农村的风景,欧诗是春天,而范诗是夏天。②抓人物,找显情语。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均是农民,但在作者笔下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欧诗中的农民“笑语喧”,快乐满足,而范诗中的农民“血指流丹鬼质枯”辛酸劳苦。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两个诗人是考生都不陌生的,范成大诗风平易浅显,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赞美、仰慕、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欧诗是欢快的,而范诗是沉重的,对百姓是同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20.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21.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 “暗”字 (1分),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 l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21. 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 2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这是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一、常见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三、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诗句“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中的“暗”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作者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与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芊芊”、“暗”、“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光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与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4.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15.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
14.(1)拟人,比喻。“催”字将风雨拟人化,将草原景色比为丹青水墨,生动形象地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景物特征。(3分)(2)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
15.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前者是考查技巧,后者考查诗歌首句的作用。“风雨催春寒食近”中,从“催”字可知拟人;“平原一片丹青”中,从“丹青”可知比喻,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平原上,桃红柳缘一片春天。至于开头的作用,只要写明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下片里以消极与牢骚来抗议和派对他的__。他要学缘野先生的“闲袖手。”不问国家事。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__而产生的。国事的前途如何,这是作者始终最关心的大事,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也难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阴晴。”下阕三层,表达出三个方面的感情,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正确提炼即可。“对功名的绝望”若答成“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归隐的向往”亦可得2分;“对未来的忧虑”若答成“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明日前程的迷茫” 亦可得2分;“对现实的激愤”可答为“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
15.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15.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每点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先分别解释“雪”和“朱”在诗中的具体含义(各1分);再将“雪”和“朱”联系起来,从手法和内容(各1分)两个方面分析它们在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联系全诗,谈谈“雪”和“朱”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壬辰寒食》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全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9.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19.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0.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把空白处补充完整。(9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全诗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 ”。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它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发出的,它分别歌唱了 , , , ,它们的核心是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 的写照。
诗的第二节是全诗的精华,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 。(2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各1分)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1分) 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最真挚的爱(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做题之前应该熟读诗歌已经所给的注释性的文字,如“《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第一问结合时代背景和“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以及对顾炎武一定的了解,就不难填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处歌唱内容需要梳理诗歌内容即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它们的由核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得出为“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联系时代背景,为“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爱得深沉”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格怎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诗的基调是宁静,作者是如何写静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1分)。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分),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分),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__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10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1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5.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15.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背景、标题、诗眼、中心思想等方面去把握。根据前四句对山中月夜的美景的描写,特别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可以看出诗人是喜爱山中夜景的。另外,从最后两句“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时是独自一个,也表达出一种漂泊无依之感。因此,诗人“不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二是思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共11分)
栀子花诗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22.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3.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22.(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3分)
(2)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2分)
23.(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解析】
22.
【试题分析】起首二句,先说栀子花的形质,因其夏季开花,且花呈白色,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其吐气为清凉之气。此花生在庭院曲栏深处,精神俊爽,引人注目。全诗写栀子花晶莹剔透如冰雪般的花带着清爽的凉气,立在曲折的长廊对面灿烂盛开精神抖擞。在金钩般的新月的照耀下倩影随风晃动,一言不发地把淡淡的清香送入我的画室。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3.
【试题分析】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因栀子花冰雪形质,故当一钩新月初上之际,这花魂便展开了轻盈的双翅,飞离了曲栏,要把自己的娇香,附在自己的俏影上,传向诗人所坐的如画的华庭。此时,夜风也知情识趣了,它眼见花魂欲飞不能的娇态,便悄悄伸出无形的手,把那新月下淡淡的花影轻轻牵住,送向它想去的地方,让它的香气、凉气,弥漫于曲栏、庭院,弥漫于整个夏夜。这二句意境极幽美,措词亦清新优雅,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不过,“画庭”二字,还觉可再斟酌,盖与全诗的氛围不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