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后面题目。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注】①季重:三国时吴质的字,曾感伤死于瘟疫的好朋友。②子山:南北朝庾信的字,曾出使西魏,作《哀江南赋》抒发__之痛。③劫灰: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很多黑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20.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1.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20.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1.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解析:题干问“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主题。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fó jiāo 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5.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16.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15.(5分)这两句诗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以此喻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3分)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绘形绘声,传神逼真。(2分)
16.(6分)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的角度很多:修辞角度、选材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等。“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个“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和抒情的方式。“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尾联二句意思是说: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更显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伤 愚 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14.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6分)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14.不相同。《伤愚溪》中的“ 燕 ”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 。《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 , 与“花落去”相对,寄托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共6分,两处分析各3分 )
9.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柳宗元的沉痛悼念之情。春天到来,溪水悠悠流淌,燕子兀自飞回,庭中荒草蔓生,榴花静静开放,只是草堂的主人却不在了。作者借景传情、托物寄意,通过渲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芜、空落的景象,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 。 (共5分 ,回答情感2分 ,分析手法3分 )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中这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考生应该抓住诗句中反应情感的意象来体会两者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体会诗歌的感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赏析:1.看标题,抓题眼;2.看注释,抓暗示信息;3.看作者,知人论世;4.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5.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6.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7.看尾句 ,卒章显志。8.看题干 ,得到启示——方法多样,综合运用,方为上策!题中这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结合注释作者的情感很容易把握。题中还要求鉴赏抒情方式,也就是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诗歌通过渲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芜、空落的景象,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属于借景传情、托物寄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伤 愚 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
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20.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6分)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0.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共6分,两处分析各3分)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柳宗元的沉痛悼念之情。春天到来,溪水悠悠流淌,燕子兀自飞回,庭中荒草蔓生,榴花静静开放,只是草堂的主人却不在了。作者借景传情、托物寄意,通过渲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芜、空落的景象,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共5分,回答情感2分,分析手法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结合本题要求,先回答“燕”的意向是否相同,再作分别分析。《伤愚溪》中“燕飞回”不因草堂有无主人,体现了自然不变的永恒,衬托人事变迁;《浣溪沙》中的“花落去”与“燕归来”相对,寄托了词人乐观通达。答题时要准确记忆《浣溪沙》中描写“燕”的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公式:诗句描述内容+诗歌中的主旨。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评价。诗题“伤愚溪”中的“伤”,以及诗中所描写的物象,结合注解的相关提示,可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中的“水”“草”“燕”“山”所描绘的画面,运用的借景传情、托物言志手法来渲染荒寂景象,寄托对友人的哀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3.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14.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3.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14.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由“平川”“笑语”“鸣鸠”“杏花”可得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XX(术语)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所考查的《田家》是宋代欧阳修诗作,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从写景的角度看,有动景有静景,视线有远有近,调动了听觉和视觉,手法多样,考生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
试题分析:此题其实就是结合着两首诗歌的具体语句分析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田家》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第二首则是一首悯农诗,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农民辛酸劳苦的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仔细阅读两首诗,分别找出诗中所用意象,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意境特点。如,本题两首诗中均写了农村的风景,欧诗是春天,而范诗是夏天。②抓人物,找显情语。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均是农民,但在作者笔下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欧诗中的农民“笑语喧”,快乐满足,而范诗中的农民“血指流丹鬼质枯”辛酸劳苦。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两个诗人是考生都不陌生的,范成大诗风平易浅显,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赞美、仰慕、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欧诗是欢快的,而范诗是沉重的,对百姓是同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20.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21.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 “暗”字 (1分),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 l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21. 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 2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这是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一、常见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三、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诗句“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中的“暗”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作者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田园风光图。“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作者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接着,又用虚笔把人事安置于芳香浓郁的水彩画里,使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以食为天”的农民们的勤劳。虽未与人,但呼之欲出,仿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旷野里。“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作者触目感怀,寄情笔端,遣词生彩,如形容词“芊芊”、“暗”、“急”及动词“穿”、“护”的运用,便把软红春光照耀下的芳草竞绿、繁花争俏、溪水轻唱、农民劳碌……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与真,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4.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15.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
14.(1)拟人,比喻。“催”字将风雨拟人化,将草原景色比为丹青水墨,生动形象地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景物特征。(3分)(2)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
15.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前者是考查技巧,后者考查诗歌首句的作用。“风雨催春寒食近”中,从“催”字可知拟人;“平原一片丹青”中,从“丹青”可知比喻,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平原上,桃红柳缘一片春天。至于开头的作用,只要写明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下片里以消极与牢骚来抗议和派对他的__。他要学缘野先生的“闲袖手。”不问国家事。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__而产生的。国事的前途如何,这是作者始终最关心的大事,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也难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阴晴。”下阕三层,表达出三个方面的感情,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正确提炼即可。“对功名的绝望”若答成“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归隐的向往”亦可得2分;“对未来的忧虑”若答成“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明日前程的迷茫” 亦可得2分;“对现实的激愤”可答为“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
15.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15.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每点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先分别解释“雪”和“朱”在诗中的具体含义(各1分);再将“雪”和“朱”联系起来,从手法和内容(各1分)两个方面分析它们在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联系全诗,谈谈“雪”和“朱”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壬辰寒食》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全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9.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0.“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19.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0.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