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娇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身拒绝做官,隐居棉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4分)

(2)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 “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1分〉与后文野田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2分)

(2)借助典故(2分)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1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1分)。

【解析】

(1)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题干已经明确给出目标,“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指出其手法,接着分析其写景的效果,最后分析其表情效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人乞祭余娇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下方山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2)诗歌的后六句,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2分)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1分)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1分)

(2)还乡急切到近乡情怯(心情矛盾)(2分)。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最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白”“黑”在诗句中描写的对象分别是“霜”、“雾”,突出了晓霜、晨雾的严寒和浓重,通过单调的“白”“黑”两色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这种凄清的氛围其实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结合“繁”“苦”这两个包含情感的词语不难看出)。答题思路:概括形象的特征;指出采用的艺术手法;概述形象中寄托的作者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并对诗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脉络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判断、概括。第五、六句“逆去”和“急还”写出了诗人回家的急切之情,第七、八句“行复立”和“近更修”写出了诗人临近家乡却不敢前行的心情,最后两句直抒愁绪。回答本题的思路:先概括心情怎样的变化——矛盾心情,再具体阐述变化过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4.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嫩竹”“红莲”意象。(5分)

15.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6分)

14.“嫩竹”、“荷花”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山居环境的清新雅致,(2分)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隐逸情怀,(2分)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1分)

15.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3分)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物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描述性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作为答案。然后再根据人文属性组织答案。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根据诗歌中的物象特点,联系其人文属性,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首联中“寂寞”“苍茫”等词语写出了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颔联“鹤”“松”“竹”“莲”等意象表现的自然是诗人的高洁情怀;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关键词:海浪、北风、雷、朱楼、山、雨等;第二问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组织答案。由“如云”“雷”可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角度来渲染景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环境的描写及渲染的氛围,抓住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可得出渲染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故烘托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早寒有怀①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作者漫游长江下游一带的作品。 ②襄水:古属楚国。

14.诗中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分)

15.诗中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2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3分)

15.颔联中“遥隔”表明作者离家遥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3分)颈联先以游子泪“尽”他乡的细节,直接抒发强烈思乡之情;再假托家人遥望天际归帆盼望自己归去,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无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首联意象词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木落”“雁南度”为秋季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故诗人采用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早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整天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作答,由“乡泪”,可联想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由“归帆天际看”可以想象出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归舟的情形,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题。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4.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15.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14.(5分)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15.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抓住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答。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答作用时要注意关键词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对整首诗歌的感悟,逐句分析。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写到炊烟,则感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而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尾联中“似” “人语乱”将人的愤慨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第后面的题。(11分)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①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14.结合注释分析本诗第一句“悲”字的精妙之处。(5分)

15.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诗是写爱情的。对此,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进行说明。(6分)

14.“悲”字把“秋风”“画扇”活化了(1分),“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2分),奠定全诗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的感情基调(2分)。

15.合理即可。示例:①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②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答题思路:先点明该字,题干中已经给出可以省略这一步,比如本题;然后解释该字的意思;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2分),奠定全诗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的感情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解答时首先明确观点,即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石头城 宋 刘翰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7.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

1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17.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8.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可从描写对象和描写手法两个方面去分析。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古讽今和对比。包诗借古事抒发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刘诗描写现在的凄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6.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__》“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17.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16.(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17.(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后面题目。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注】①季重:三国时吴质的字,曾感伤死于瘟疫的好朋友。②子山:南北朝庾信的字,曾出使西魏,作《哀江南赋》抒发__之痛。③劫灰: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很多黑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20.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1.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20.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1.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解析:题干问“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主题。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fó jiāo 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