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腊梅

高荷

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爇龙涎臭不如。

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

①爇,音ruò;点燃,焚烧。②龙涎:一种名香。

19.《腊梅》诗的前两句描写腊梅的哪些特点?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3分)

20.诗的三、四两句妙语传神,清代姚埙连称“奇特”,认为是“咏物中之仅见者”,请做简要赏析。(4分)

19.(1)高荷诗的前两句,第一句比喻,从视觉写蜡梅的色,色黄如蜡;第二句对比,从嗅觉写蜡梅的香,写梅香胜过龙涎。

20. 拟人的手法。 蜡梅只怕春风耍了什么心机,先来报春,所以,赶紧在夜里绽开,抢在春风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梅花不甘落后的可爱。或:蜡梅只怕春风有什么机要的事情,顾不上报春,所以就为春风着想,自己来绽放报春。从这里可以看出梅花的善解人意,惹人怜爱。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意象特征和手法的题目,意象的特征扣住诗中的注释中的词语“名香”,描写的角度是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是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手法主要是比喻和对比。首二句从色、香两方面刻画蜡梅外形:蜡梅色黄似蜡,熔化一点蜡汁来装点花朵,应该就像这个样子。至于蜡梅香气之浓郁,即使点上很多龙涎名香,也比不上它。应该指出,这两句诗级然比较准确地写出了蜡梅的色、香,但是写得并不高明。黄如蜡汁,香胜龙涎,显得呆板而缺乏神采。如果全诗都象这样写,那么这将是一首平庸之作。但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他笔锋一转,抛开蜡梅的形态,写它开花的过程。古人用蜡封书信作丸状以传递机密,取其易带且能防湿,蜡梅的花蕾形似蜡丸。诗人说:经过一夜春风,有几朵花蕾已诉苞开放了,大概是春风有什么机密要从这“蜡丸”中探取,所以把它们吹开了。这两句想象奇特新颖,出人意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拟人的手法,答题时分析手法和效果。咏物诗一般只描写静态的物体,所以较难写得流动多姿,这首诗却选择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描写的重点:蜡丸似的花蕾在春风中绽开。诗人展现出来的不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是一组活动的镜头,不但春风彼赋予了人的感情,而且蜡梅本身也显得生机勃勃。这样,诗人就突破了“形似”的局限,写出了蜡梅的神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咏云

李邕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注】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辞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的“惊”“孤”二字。(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惊,用拟人手法,借彩云惊觉美好将逝的心理,传神流露暮年来临的不甘与无奈;孤,移情于景,山之孤,正是诗人流寓江湖不被赏识的孤独心情的形象表达。(4分。每点2分)                                                                     

(2)诗人以云自况、自勉,表达了:①失意的愁苦——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②不屈的品     格——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③自信的态度——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6分。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惊”拟人手法,“岁晚”喻暮年,岁晚彩云将逝去,暮年人生美好不再;山“孤”,其实是人“孤”,山本无情,人赋予其情,移情于景,情由景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首联、颔联,岁晚的失意与无奈愁绪;颈链,涧底和天际的对比,流露出不屈服的性格;尾联,“必”“应”表达出了自信。再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印证,整理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宋 中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3.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6分)

13.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14.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分别分析二者的景物描写及情感,然后对比作答。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然后再结合着《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对比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4.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15.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4.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试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1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娇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身拒绝做官,隐居棉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4分)

(2)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 “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1分〉与后文野田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2分)

(2)借助典故(2分)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1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1分)。

【解析】

(1)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题干已经明确给出目标,“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指出其手法,接着分析其写景的效果,最后分析其表情效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人乞祭余娇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下方山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2)诗歌的后六句,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2分)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1分)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1分)

(2)还乡急切到近乡情怯(心情矛盾)(2分)。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最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白”“黑”在诗句中描写的对象分别是“霜”、“雾”,突出了晓霜、晨雾的严寒和浓重,通过单调的“白”“黑”两色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这种凄清的氛围其实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结合“繁”“苦”这两个包含情感的词语不难看出)。答题思路:概括形象的特征;指出采用的艺术手法;概述形象中寄托的作者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并对诗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脉络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判断、概括。第五、六句“逆去”和“急还”写出了诗人回家的急切之情,第七、八句“行复立”和“近更修”写出了诗人临近家乡却不敢前行的心情,最后两句直抒愁绪。回答本题的思路:先概括心情怎样的变化——矛盾心情,再具体阐述变化过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4.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嫩竹”“红莲”意象。(5分)

15.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6分)

14.“嫩竹”、“荷花”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山居环境的清新雅致,(2分)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隐逸情怀,(2分)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1分)

15.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3分)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物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描述性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作为答案。然后再根据人文属性组织答案。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根据诗歌中的物象特点,联系其人文属性,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首联中“寂寞”“苍茫”等词语写出了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颔联“鹤”“松”“竹”“莲”等意象表现的自然是诗人的高洁情怀;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关键词:海浪、北风、雷、朱楼、山、雨等;第二问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组织答案。由“如云”“雷”可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角度来渲染景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环境的描写及渲染的氛围,抓住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可得出渲染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故烘托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