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①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② 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③ 诗人在诗歌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类似手法的作品你读过很多了,请你另外选择一物进行描绘,并以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200字)(12分)

①(3分)C

②(3分) 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③(12分)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解析】

①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为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凤城何处有花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时可参考第三小问,借物咏怀、托物咏志,可知本诗托“流莺”咏怀,然后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像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像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此诗中抒发的身世有虽才华出众,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生活辗转飘零不定,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即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考生要先了解咏物诗,然后积累这类诗歌。有了丰厚的储备,才能灵活地应对考试。如本题可选择《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明手法)对偶。阐运用“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⑧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4.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分析。 (5分)

15.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14.诗句以乐景衬衷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15.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__,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点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其实就是用诗歌中的内容和手法来解释“语语沉痛,字字辛酸”。“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人思绪纷纷。上句尽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千家笑语”四字紧扣题目“除夕”,描写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守岁迎春,欢歌笑语的气氛。人们感觉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以至于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诗人此时思绪连绵,独生忧患。“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很不协调,而在这里却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悬殊,除夕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与家人团聚,本可以过愉快的除夕,但诗人却忧虑重重,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诗人没有正面着墨去写忧思,而只是描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团聚、笑语声声的时刻悄立市桥上的特殊行为,从气氛的渲染和诗人默然无声凝视长空的形象给人一种感染。这样写,看似平淡,但含蓄深厚,把诗人的忧愁郁闷的’心情表达得更为深沉,更加强烈,也更有艺术表现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命题特点」: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简易思维」: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注意问题: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表达。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事物形象的作用。《癸巳除夕偶成》中,“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两句写诗人心中忧闷而产生的独特行为。上句的“悄立”二字,写诗人一人静悄悄地站在市桥上,用外形的静谧暗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写出并不是人们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因而诗人感到更加孤独。下句是“悄立”的“延伸”,诗人心中的忧患无法排解,便独立一人到市桥上,长久伫立,凝视天上的一颗亮星。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多时”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诗人感到星移斗转,岁月如桥下的流水,一去不返,联想自己,少负盛名,却怀才不遇,即将而立之年,功不成,名不就,穷途潦倒,贫病交加,愤激悲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早行》中,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古代诗歌鉴赏

腊梅

高荷

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爇龙涎臭不如。

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

①爇,音ruò;点燃,焚烧。②龙涎:一种名香。

19.《腊梅》诗的前两句描写腊梅的哪些特点?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3分)

20.诗的三、四两句妙语传神,清代姚埙连称“奇特”,认为是“咏物中之仅见者”,请做简要赏析。(4分)

19.(1)高荷诗的前两句,第一句比喻,从视觉写蜡梅的色,色黄如蜡;第二句对比,从嗅觉写蜡梅的香,写梅香胜过龙涎。

20. 拟人的手法。 蜡梅只怕春风耍了什么心机,先来报春,所以,赶紧在夜里绽开,抢在春风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梅花不甘落后的可爱。或:蜡梅只怕春风有什么机要的事情,顾不上报春,所以就为春风着想,自己来绽放报春。从这里可以看出梅花的善解人意,惹人怜爱。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意象特征和手法的题目,意象的特征扣住诗中的注释中的词语“名香”,描写的角度是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是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手法主要是比喻和对比。首二句从色、香两方面刻画蜡梅外形:蜡梅色黄似蜡,熔化一点蜡汁来装点花朵,应该就像这个样子。至于蜡梅香气之浓郁,即使点上很多龙涎名香,也比不上它。应该指出,这两句诗级然比较准确地写出了蜡梅的色、香,但是写得并不高明。黄如蜡汁,香胜龙涎,显得呆板而缺乏神采。如果全诗都象这样写,那么这将是一首平庸之作。但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他笔锋一转,抛开蜡梅的形态,写它开花的过程。古人用蜡封书信作丸状以传递机密,取其易带且能防湿,蜡梅的花蕾形似蜡丸。诗人说:经过一夜春风,有几朵花蕾已诉苞开放了,大概是春风有什么机密要从这“蜡丸”中探取,所以把它们吹开了。这两句想象奇特新颖,出人意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拟人的手法,答题时分析手法和效果。咏物诗一般只描写静态的物体,所以较难写得流动多姿,这首诗却选择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描写的重点:蜡丸似的花蕾在春风中绽开。诗人展现出来的不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是一组活动的镜头,不但春风彼赋予了人的感情,而且蜡梅本身也显得生机勃勃。这样,诗人就突破了“形似”的局限,写出了蜡梅的神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咏云

李邕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注】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辞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的“惊”“孤”二字。(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惊,用拟人手法,借彩云惊觉美好将逝的心理,传神流露暮年来临的不甘与无奈;孤,移情于景,山之孤,正是诗人流寓江湖不被赏识的孤独心情的形象表达。(4分。每点2分)                                                                     

(2)诗人以云自况、自勉,表达了:①失意的愁苦——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②不屈的品     格——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③自信的态度——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6分。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惊”拟人手法,“岁晚”喻暮年,岁晚彩云将逝去,暮年人生美好不再;山“孤”,其实是人“孤”,山本无情,人赋予其情,移情于景,情由景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首联、颔联,岁晚的失意与无奈愁绪;颈链,涧底和天际的对比,流露出不屈服的性格;尾联,“必”“应”表达出了自信。再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印证,整理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宋 中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3.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4.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6分)

13.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14.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分别分析二者的景物描写及情感,然后对比作答。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然后再结合着《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对比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4.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15.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4.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试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5分)

15.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1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娇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身拒绝做官,隐居棉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4分)

(2)第三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 “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1分〉与后文野田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2分)

(2)借助典故(2分)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1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1分)。

【解析】

(1)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题干已经明确给出目标,“分析‘佳节淸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步骤:先解释该字的语境意,然后指出其手法,接着分析其写景的效果,最后分析其表情效果。“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人乞祭余娇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