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寒 食①
孟云卿②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寒食:为纪念春秋时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②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后,曾流寓荆州一带,于寒食节写下此诗。
16.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诗歌的前两句。(5分)
17.末尾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阐述。(6分)
16.诗歌的前两句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借景抒情,其情更苦(2分)。分别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好景象,(1分)以及作者贫居异乡(1分)、于寒食节思亲念远的痛苦和悲伤(1分)。(关键词:乐景写哀,其情更苦,繁花似锦,贫居异乡,痛苦悲伤。每点1分,共5分。)
17.①辛酸难堪(或“痛苦悲伤”)。贫居异乡,生计窘迫,时常断炊。②愤愤不平。贫家生活无着,往往断炊;自己科场失利,怀才不遇。诗人以“不独”二字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③自我解嘲(幽默诙谐)。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每点2分,其中情绪特点与具体解说各1分。共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17.
【试题分析】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2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4分)比喻(暗喻)(1分)。“浮云”喻奸邪小人,“日”喻君王,“浮云蔽日”喻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3)(4分)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沧桑;寄寓六朝兴亡的感慨;忧君王为奸邪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答出4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都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速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颔联和颈联”,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题干范围明确“总为浮云能蔽日”,问题很具体“何种修辞”,因此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读了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1)夜晚秋风吹入汉关,西山上寒云笼罩冷月高挂。(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2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飞将”,即汉将李广,这里指严武部下将领.严武击败吐蕃军七万,所以说不让敌军有匹马回去,主张彻底消灭.这首诗写在吐蕃入侵、占领三个州以后,严武为了保卫疆土,英勇抗击,收复失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2分)
(3)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1)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
(2)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意象分析诗人作者心情的能力。
(2)
试题分析:“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主旨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①,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②。
【注】① 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 ②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
16.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请试加分析。(5分)
17.有人评述这首诗的尾联说:“泪岂可寄?然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加以分析。(6分)
16.首联写天色已晚,诗人听到山中猿声悲哀,沧江水急流奔涌,涛声扰人;颔联写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作响,诗人寄宿的小船在月下大江上飘来荡去,更显孤单。烘托出诗人怀友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17.泪,这里用了借代修辞,指思念家乡,怀念友人的孤独愁苦情怀,诗人希望通过本诗向远方朋友来倾诉。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诗歌的前两联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
2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兴奋之情?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4分)
20.特点:雨大,及时。(1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1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21.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想象雨后千里稻花,雨打桐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春雨及时,农作物有望丰收的喜悦心情。因为春雨及时能让农民获得好收成,反映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由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9.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20.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9.(4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写比喻给1分,写借景抒情不给分)
20.(6分)内容:①漂泊的旅思,首联由眼前的在飒飒秋风中飘飞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②谪官的愁思,颔联引遭流放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被贬官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颈联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④年华易逝的伤感,尾联前一句写自己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⑤宦海浮沉的厌倦,最后一句写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也嫌太晚太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这两句既有景,也有情,景是“水国”“西风”“落叶”,情是“羁绪”,且这种情是被“撩”起,故属于触景生情;且这种“羁绪”贯穿全诗。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首联技巧的时候不但要关注表达上的技巧,同时还要关注首联的作用。考生可以先辨明表达方式,是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如是写景,可以先找出景物,再看诗人是如何写该景物的,突出该景物的什么特点,是使用什么词语写作该景物,借助这些方式即可辨别所使用的技巧。
20.
【试题分析】本诗首联即用“羁绪”奠定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两种题型的答法:①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②情感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模式: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__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痛苦之愁、闲居之愁等等。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释】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小题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小题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既考查景物的形象,又考查表达技巧。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颈联进行情景描述。“数声塞角高还咽”,处在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就不禁在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几多哀愁:“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此刻站在原卅l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流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让这种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诗歌的意境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这首抒写羁旅客愁。首联以问句呼起,点明忧愁因独上边城城楼望远,但见满目荒寒引起。颔联渲染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头的孤寂之感。颈联由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全诗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两种题型的答法:①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②情感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模式: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__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痛苦之愁、闲居之愁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12.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4分)
13.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3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耐寒,清高,报春(答对一点不给分,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三点2分)
13.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4分)
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这是考查咏物诗中物的形象特点。先找直接描写“白梅”的诗句,然后借助他物和环境对白梅进行衬托。“冰雪林中著此身”,“冰雪林”是白梅所处的环境,此处用环境对白梅进行衬托,体现其耐寒;“不同桃李混芳尘”,此句写到“桃李”,“桃李”是“混芳尘”,而白梅却与之不同,二者形成对比,突出白梅的高洁;“散作乾坤万里香”,借助直接描写,写其报春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考生应了解咏物诗中常用的手法,然后再到诗句中“贴标签”。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古代诗歌鉴赏经常从情、景、意的寄托、修辞手法等几个角度切入设题。“思想内容”方面要注意扣题作答,不答非所问;全面把握,不遗漏信息;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要答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且要全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咏物诗,考生应熟知如下三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后面的题。(6分)
铸 练
陈敬容
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
给黑夜开一个窗子,
让那儿流进来星辉、月光,
在绝静的深山,一片风
就能激起松涛的巨响。
不眠的夜,梦幻与烛火
一同摇落,一同
向暗角缭绕又低翔。
当一声钟敲落永夜,
哭泣吧,亲爱的心啊,
窗上已颤动着银白的曙光。
5月15日夜客重庆
1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将”字起笔不凡,令人体味到一种有力的决断、热切的呼唤和期待,“叹息”“悲伤”与“金色的希望”是人生态度的两极。
B.“黑夜”“深山”是指封闭死寂的人生环境和氛围,但这种环境与氛围不难冲破。
C.“梦幻”“烛火”虽有虚与实的区别,但其实只是同一种消极颓废情绪的代表。
D.“哭泣吧”是对迎来光明和金色希望的喜极而泣,这泪水来自心灵深处。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诗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她认为人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可以而且应该经过生活熔炉的陶冶,升华为“希望”。
B.诗歌提出为“黑夜”开窗,让“星辉”和“月光”流入,意思是给消极暗淡的心灵注入生命的亮色,使之充满活力。
C.“敲”字生动形象,使读者联想并感受到晨钟那结束长夜和带来光明的力量。
D.本诗用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含义隽永。诗的各节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
18.C
19.D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C“梦幻”“烛火”不是消极颓废情绪的代表,而是代表希望之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D“诗的各节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错误,这是一首带有象征意味的诗歌,具有意象的跳跃性。在这首诗中,诗人注重刻划意象,通过生动的意象进行暗示而避免直白的陈述。它隐去或尽可能回避直抒胸臆,而是精心营造能使人对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唤起联想、引起共鸣的一连串意象,例如黎明前的暗夜,星辉、月光,风吹山林的回响,预报黎明的钟声,银白的曙光等等,诗人通过对这一系列意象的生动描绘、精心安排,充分传达了诗人对胜利前景的坚定信念和喜悦的心情。这种间接性、暗示性、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加上不求规范但求意象的跳跃性和突出感觉新异的语言组合,使这首诗达到一种深沉幽渺的艺术境界,具有一种深沉幽渺的诗美。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