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早梅桥

李绅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14.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15.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6分)

14.诗人劝告无所事事的游者不要攀折早梅,原因是:早梅迎风绽放的风姿情韵美好,让人不忍破坏;桥边这一树早梅似乎是为了感伤离别而存在,不应被破坏。

15.①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梅与江南艳阳时节的花卉对比,突出早梅不同世俗的品性;②运用拟人手法,将早梅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愿与雪为伴的高雅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的喜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分析原因。这首诗以满腔热情纵笔挥洒,沉酣畅足地赞扬了梅花的气质风姿。首联和颔联铺张扬厉,重在描绘早梅的神态:春寒料蛸之际,梅花已生机勃勃,花开满树。诗人以杨柳黄莺与蒂花相比,杨柳畏冷,嫩芽不发;黄莺惧寒,结舌不鸣。只有洁白芳香的梅花与新月相媲美,衬托得梅花愈加风流敏丽,婵娟春媚,这样美好的姿态让人不忍破坏。后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赞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气质。梅树深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道理,故不应被破坏。梅花虽然流丽妍婕,但是并无腴词累骨,不争宠献媚,质本洁来还洁去,甘愿与春雪为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一个“不竞”写出早梅不从俗流的品性,这与那些“竞江南艳阳节”的花卉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竞”字,一个“伴”字赋予早梅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早梅的高洁形象。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再辨明所用的手法,最后辨明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6.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6分)

17.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16.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17.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例如:拂字,为吹拂的意思,用拟人手法刻画出了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的声音伴随琴声的情景(此处即使是拟人手法也不可能分析成弹琴,毕竟是以声拂,所以语言组织较难),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如果感到感情不好总结,或者一样的话,可以把两个字的感情放在一起总结,如果不同的话,最好分开来写。不过对字的分析一定要分开为两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题目“官舍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 可判定出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 见 嵩 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13.“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3.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答题时注意:(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11分)

题报恩寺上方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15.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6.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5.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报恩寺上方环境的清幽。(1分)前句描写了悬岩飞瀑的动态,岩上瀑凌空迸射,如晴天里挂起的一幅白色雨帘,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2分)后句子写林萝的静态,林间藤萝,缠树绕枝,遮谷敝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量身其间,以人感到阵阵凉意。(2分)(如答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亦可,但答出比喻只可给3分)

16.①使用口语,语言通俗,清新自然,像是诗人召在召唤游人,态度热情。②使用叠词,如“未来”,具有节奏感,让人感到亲切,也表现出诗人出现美景的惊喜之情。③词语精炼准确,如“喷空”的喷字,写出瀑布凌空迸发,水势大,飞泻急,用词有力,把“岩溜”写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特点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小题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1】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写正衬亦可)(1分):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写反衬亦可)(1分):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1分,意思对即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景” 与“情”的角度来赏析,首先考虑表达技巧中间接抒情中的融情于景手法。“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题干问的是“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答题是要两者都提到,不可只分析本诗。两首诗手法相对,《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写正衬亦可),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写反衬亦可),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颔联“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羁旅悲愁;“老病南征日”—— 垂老多病之叹;“君恩北望心”—— 心系朝廷;“未见有知音”—— 苦无知音。 “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分析作者情感来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林和靖①墓

吴锡畴②

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认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

注:①林和靖,即林逋,字君复,钱唐人。性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后隐居西湖孤山,死后葬于孤山北麓。②吴锡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被南唐知州叶阊聘为白鹿洞书院山长,不就。

14.赵诗中三四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简要分析。

15.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4.反衬。用牡丹惹人爱衬托梅花的孤高自傲,如果牡丹在与梅花先开,没人会顾及寂寞绽放的梅花,突出梅花凌寒傲放的品格。

15.赵诗:借开在竹外溪边的梅花来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将牡丹与梅花对比,流露出诗人的不平情绪。吴诗:用梅花衬托林和靖高洁的人格和死后的孤寂悲苦,暗寓作者对林和靖的深切同情和其身后寂寞的不平,表达对林和靖的敬仰。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倘若牡丹花开得早于梅花,又有谁会顾及幽香一缕、寂寞零落的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在寒风中吐芳斗艳的只有冰姿玉骨的梅花,用反衬手法突出梅花凌寒傲放的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赵诗“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借开在竹外溪边的梅花来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将牡丹与梅花对比,流露出诗人的不平情绪。吴诗“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用梅花衬托林和靖高洁的人格和死后的孤寂悲苦,暗寓作者对林和靖的深切同情和其身后寂寞的不平,表达对林和靖的敬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给人寒云低压,月色清冷的情景,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诗歌鉴赏。(8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颔联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作者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荆 卿 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只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4.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5分)

15.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14.①“刺”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1分);②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2分);③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1分);④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1分)。

15.①相同: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的精神和壮举(2分);②不同: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2分);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题目,解题步骤:解释该字的含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尾联则站在同情角度,替荆轲说话,希望人们不要嘲笑这位英雄,失败之因不在于人,而在于匕首“不灵”,没有发挥作用。你看那乱山锋芒如剑,直刺秦都咸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求同辨异,于诗歌来说,一是内容(意象、画面、情感、态度等),二是形式(结构、章法、技巧、语言特点等)。这里的比较,指向很明确,是就对荆轲的评价作比较。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出评价语。一是第一首诗尾联,一是第二首诗的第二句,这是辨异的关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