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日:“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15.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14.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15.① 借景抒情。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 用典。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和首句的作用。前者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抓住其特点描绘,从中体现出的情感。后者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依据诗句分析其特点,最后用四个字概括。对于第二问,首先要牢记诗歌中首句或首联的作用,然后加以运用。诗歌中首句的作用如下:内容上,渲染气氛,交代时间、时令天气地点等内容;情感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结构上,先言他物,引起下文;作用上,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三看诗歌中使用的技巧。“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①,闽中我旧过②。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__。
【注释】①无恨:不要怨恨。②旧过:以前去过。③大都:大概。
(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4分)
(1)用“秋雁少”写出了闽中的偏远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2分)
(2)比喻。“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1分),“__”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2分)。
(3)“无恨”是劝勉友人不要怨恨,“闽中我旧过”, 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过来之人,了解情况(1分)。“南天瘴疠和”,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1分)。“自当逢雨露”,相信你是冤屈的,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2分)。(如果抓住“只是夜猿多”合理阐释也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意象的题,题干问的是“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再根据这些意象的特点概括出闽中的特点。要注意意象的特征和传统意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具体的文中意思。答题时,可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此题中的“雁”在格式中经常和“书信”“音讯”有关,“猿”因叫声凄惨,一般用于渲染凄凉的环境,此题借这两个意象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既考查技巧,又考查情感,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的结尾运用的是“比喻”写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点明效果(表明情感),关键点“雨露”是朝廷的恩泽,“__”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情感有安慰、劝诫、牵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这是考查情感的原因。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__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2分)用典 借代
(2)(4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3.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6分)
14.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3.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4.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13.
试题分析:鉴赏名句,可以从所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法点拨】鉴赏名句,可以从所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4.
试题分析:《酒楼秋望》这首诗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自然景象,描绘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第三联中的“摇”字描绘花枝随风摆动,就像是人在舞动帽子;“软”则形象地写出了枝条如腰肢般的柔软。“摇”和“软”两个字令花和舞融为一体,突出了诗人华岳所见的旖旎风光。尾联则衬托出诗人华岳感时忧国之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法点拨】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自然景象,描绘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而结合诗的最后一联可知,诗人报国无路,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4.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4.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15.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要熟知诗歌的基本格式,对于古诗而言,基本上前两联(或前两句)写景,后两联(或后两句)抒情,所以做这题,考生要抓住诗歌的后面两联或两句的内容。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可知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从“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知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主要考查手法,从“主要”可知要答最主要的,运用较多的手法;“哪种”可知要答一种手法,不能多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
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2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20.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21.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首联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鱼在水里,而鸟在天上,俯仰之间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后句则在山水影的动摇中体现出动静的结合,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早梅桥
李绅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14.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15.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6分)
14.诗人劝告无所事事的游者不要攀折早梅,原因是:早梅迎风绽放的风姿情韵美好,让人不忍破坏;桥边这一树早梅似乎是为了感伤离别而存在,不应被破坏。
15.①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梅与江南艳阳时节的花卉对比,突出早梅不同世俗的品性;②运用拟人手法,将早梅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愿与雪为伴的高雅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的喜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分析原因。这首诗以满腔热情纵笔挥洒,沉酣畅足地赞扬了梅花的气质风姿。首联和颔联铺张扬厉,重在描绘早梅的神态:春寒料蛸之际,梅花已生机勃勃,花开满树。诗人以杨柳黄莺与蒂花相比,杨柳畏冷,嫩芽不发;黄莺惧寒,结舌不鸣。只有洁白芳香的梅花与新月相媲美,衬托得梅花愈加风流敏丽,婵娟春媚,这样美好的姿态让人不忍破坏。后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赞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气质。梅树深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道理,故不应被破坏。梅花虽然流丽妍婕,但是并无腴词累骨,不争宠献媚,质本洁来还洁去,甘愿与春雪为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一个“不竞”写出早梅不从俗流的品性,这与那些“竞江南艳阳节”的花卉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竞”字,一个“伴”字赋予早梅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早梅的高洁形象。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再辨明所用的手法,最后辨明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6.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6分)
17.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5分)
16.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17.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例如:拂字,为吹拂的意思,用拟人手法刻画出了竹子随风摇曳发出的声音伴随琴声的情景(此处即使是拟人手法也不可能分析成弹琴,毕竟是以声拂,所以语言组织较难),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如果感到感情不好总结,或者一样的话,可以把两个字的感情放在一起总结,如果不同的话,最好分开来写。不过对字的分析一定要分开为两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题目“官舍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 可判定出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 见 嵩 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13.“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3.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答题时注意:(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11分)
题报恩寺上方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15.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6.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5.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报恩寺上方环境的清幽。(1分)前句描写了悬岩飞瀑的动态,岩上瀑凌空迸射,如晴天里挂起的一幅白色雨帘,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2分)后句子写林萝的静态,林间藤萝,缠树绕枝,遮谷敝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量身其间,以人感到阵阵凉意。(2分)(如答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亦可,但答出比喻只可给3分)
16.①使用口语,语言通俗,清新自然,像是诗人召在召唤游人,态度热情。②使用叠词,如“未来”,具有节奏感,让人感到亲切,也表现出诗人出现美景的惊喜之情。③词语精炼准确,如“喷空”的喷字,写出瀑布凌空迸发,水势大,飞泻急,用词有力,把“岩溜”写活。(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特点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