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4.“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15.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14.(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15.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解析】

14.

试题分析:描绘画面题,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即可。本题借助“旌旗”、“秋惨淡”、“刁斗”等景物描绘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第二问问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首句“早岁君王记姓名”可知抒情主人公早年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心未许”可见早年壮志满怀;“只今憔悴客边城”“白发”“壮心未许全消尽”句可知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白发新生,足见壮志未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3.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4.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3.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3分)

1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3分)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前一句中一个“喜”字,后一句中一个“恐”字,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放到一起,自然是对比,前者因久旱逢雨而为百姓感到喜悦,后者又害怕雨后路途泥泞而寄信的人难以到达,一喜一忧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矛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这是比较阅读,题干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情感方面。“旱久喜滋栽麦陇”体现出久旱逢雨的喜悦,“泥深恐阻寄书人”表现出书信受阻的担忧,“贵价先愁来日薪”表现出生计无着的痛苦,“岁暮柴门寒较甚”传达出漂泊在外的孤寂,“可堪此夜倍思亲”表现出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4.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15.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14.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3分)

15.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这是考查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别宋常侍》中,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杜陵”,古县名,在长安东南,此以“杜陵北”指长安。“汉川”即汉水,汉中位于汉水的东北,故以“汉川I东”指汉中。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故先着一笔以记其事。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日:“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15.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14.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15.① 借景抒情。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② 用典。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本题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和首句的作用。前者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抓住其特点描绘,从中体现出的情感。后者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交代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营造)……气氛(氛围),如有情感词,还可以从奠定情感基调的角度作答。“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第一问,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依据诗句分析其特点,最后用四个字概括。对于第二问,首先要牢记诗歌中首句或首联的作用,然后加以运用。诗歌中首句的作用如下:内容上,渲染气氛,交代时间、时令天气地点等内容;情感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结构上,先言他物,引起下文;作用上,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抓感情词,二看诗歌中的景物,三看诗歌中使用的技巧。“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__。

【注释】①无恨:不要怨恨。②旧过:以前去过。③大都:大概。

(1)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 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4分)

(1)用“秋雁少”写出了闽中的偏远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2分)

(2)比喻。“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1分),“__”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2分)。

(3)“无恨”是劝勉友人不要怨恨,“闽中我旧过”, 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过来之人,了解情况(1分)。“南天瘴疠和”,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1分)。“自当逢雨露”,相信你是冤屈的,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2分)。(如果抓住“只是夜猿多”合理阐释也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意象的题,题干问的是“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再根据这些意象的特点概括出闽中的特点。要注意意象的特征和传统意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具体的文中意思。答题时,可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此题中的“雁”在格式中经常和“书信”“音讯”有关,“猿”因叫声凄惨,一般用于渲染凄凉的环境,此题借这两个意象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既考查技巧,又考查情感,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的结尾运用的是“比喻”写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点明效果(表明情感),关键点“雨露”是朝廷的恩泽,“__”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情感有安慰、劝诫、牵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这是考查情感的原因。这首诗写了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诗人担心友人郑姓侍御史的被贬而心中不平、不安,所以诗人在起首就提醒郑侍御对被谪放这件事不要产生恨意,并且以过来人的身分告诉闽中的环境特征;也告诉他复职的希望,所以只要注意旅途上的安全以及意在言外的其它__外,其它不必耽心。诗人是一位重气节,疾恶如仇的人,若非友人有冤屈,他是不会这么劝的,他希望他的友人能够忍受下来,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然后“自当逢雨露”,重返朝廷。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这是至友的真关怀,颇有为友喊冤的意思在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4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2分)用典 借代

(2)(4分)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分);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分)。

(3)(4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3.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6分)

14.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3.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4.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13.

试题分析:鉴赏名句,可以从所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法点拨】鉴赏名句,可以从所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4.

试题分析:《酒楼秋望》这首诗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自然景象,描绘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第三联中的“摇”字描绘花枝随风摆动,就像是人在舞动帽子;“软”则形象地写出了枝条如腰肢般的柔软。“摇”和“软”两个字令花和舞融为一体,突出了诗人华岳所见的旖旎风光。尾联则衬托出诗人华岳感时忧国之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法点拨】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前两联通过描写西风、远天、秋水、暮霞、红日等自然景象,描绘出天朗气清、辽阔浩远、水天一碧、生气盎然的意境,而结合诗的最后一联可知,诗人报国无路,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4.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4.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15.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要熟知诗歌的基本格式,对于古诗而言,基本上前两联(或前两句)写景,后两联(或后两句)抒情,所以做这题,考生要抓住诗歌的后面两联或两句的内容。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可知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从“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知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主要考查手法,从“主要”可知要答最主要的,运用较多的手法;“哪种”可知要答一种手法,不能多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入清溪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

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2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20.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21.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首联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鱼在水里,而鸟在天上,俯仰之间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后句则在山水影的动摇中体现出动静的结合,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早梅桥

李绅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14.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15.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6分)

14.诗人劝告无所事事的游者不要攀折早梅,原因是:早梅迎风绽放的风姿情韵美好,让人不忍破坏;桥边这一树早梅似乎是为了感伤离别而存在,不应被破坏。

15.①运用对比手法,将早梅与江南艳阳时节的花卉对比,突出早梅不同世俗的品性;②运用拟人手法,将早梅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愿与雪为伴的高雅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的喜爱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分析原因。这首诗以满腔热情纵笔挥洒,沉酣畅足地赞扬了梅花的气质风姿。首联和颔联铺张扬厉,重在描绘早梅的神态:春寒料蛸之际,梅花已生机勃勃,花开满树。诗人以杨柳黄莺与蒂花相比,杨柳畏冷,嫩芽不发;黄莺惧寒,结舌不鸣。只有洁白芳香的梅花与新月相媲美,衬托得梅花愈加风流敏丽,婵娟春媚,这样美好的姿态让人不忍破坏。后四句因物抒感,高度赞美了梅花的散朗神情,恢宏气质。梅树深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道理,故不应被破坏。梅花虽然流丽妍婕,但是并无腴词累骨,不争宠献媚,质本洁来还洁去,甘愿与春雪为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一个“不竞”写出早梅不从俗流的品性,这与那些“竞江南艳阳节”的花卉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竞”字,一个“伴”字赋予早梅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早梅的高洁形象。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再辨明所用的手法,最后辨明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