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2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4分)比喻(暗喻)(1分)。“浮云”喻奸邪小人,“日”喻君王,“浮云蔽日”喻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3)(4分)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沧桑;寄寓六朝兴亡的感慨;忧君王为奸邪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答出4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都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速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颔联和颈联”,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题干范围明确“总为浮云能蔽日”,问题很具体“何种修辞”,因此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读了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15.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15.C

16.A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此题选取了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秋雨夜眠》。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ABD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重点渲染深秋之冷”错,应是“照应老翁的‘睡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A“喜动厌静”应该是“喜静厌动”。此题考查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前两联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5.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15.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16.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__。(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__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题干中问“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先要判断哪些诗句是对黄河特点的描述,在进行概括。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其意是,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白何为“讽喻”手法,再逐一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可结合试下注释。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__。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__与虚伪;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4.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15.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14.①写景角度富有变化。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一幅壮阔的图景;颔联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很有层次。②颜色的搭配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旖旎,又不失雄浑。③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新水”“残烟”人的情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积水在自由地向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的特点。

(1点3分,两点即可6分)

15.“闲看”,可见诗人心情的轻松、悠闲(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作者前四句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美好画面,字里行间充溢对草原美好风光的热爱之情。第三联转为对战争的忧虑,警戒北方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最后听说边疆确实无战事之后,作者不禁欣然于怀,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打猎,心情轻松愉快。(3分)

【解析】

14.

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关键词是“写景”。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中关键词是“写景”,考生抓住三个角度来答题:写景角度、色彩、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 “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考生答题是要抓住“闲看”这个关键词,按照答题步骤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4.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15.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题干“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确定范围是整首诗,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诗歌中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子规”,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了解此物象的象征意义: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因此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__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1.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2.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3.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4.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5.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由此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4.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14.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15.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重阳秋来,诗人独自出游。红叶纷飞,花开有时,勾起了诗人感时伤怀之情。不若一醉,稍解愁绪。将醺未醺,踏上归途。行醉不知归路,惊起林鸟数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15.

试题分析:重阳秋来,诗人独自出游。红叶纷飞,花开有时,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所以可以看出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关键在于对诗文的理解,诗句描绘了美丽的愉悦的画面,可见作者重阳出游的兴致很高,心情愉悦。解答此题想明确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指表亲。

17.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韦应物)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白居易)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请简要分析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诗“优”在何处。(4分)

18.简要分析此诗表达出的作者感情。(4分)

17.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意思对即可)

18.前四句抒写了处境困顿、年岁已老、孤独落寞之悲(2分);后四句悲中带喜,“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见到知心亲友的喜出望外。(2分)(4分,只答出悲喜两种心情可得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妙处,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妙处其实就是运用艺术手法,考生要注意挖掘诗歌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主旨题,考生要注意审题。题干中所说的“简要分析”就是结合诗句分析得出情感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1)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1分)

(2)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角度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选材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题干中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整体上考查表现手法主要考虑抒情方式、衬托、对比、白描等狭义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是托物言志,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4.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分)

15.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14.(2分)“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15.(4分)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从方位看,这首词由远及近的进行景物描写;其次,这首词在色彩的选择上,词人分别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换头“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饶有韵味。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