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君不见简苏徯①
杜甫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注】①苏徯: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遇见苏徯。苏溪此时正隐居深山穷谷之中。杜甫劝其下山,便写下此作。
(1)试分析诗歌前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2)“丈夫盖棺事始……霹雳魍魉兼狂风”这五句是怎样劝说苏徯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观?
(1)前四句以景喻事,借景言怀。(或答:比喻)(1分)路边废旧的池塘,半生半死的桐树,看上去都是不中用的东西。百年死树可能变成悦耳的琴瑟,池塘说不定藏着蛟龙。(1分)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是勉励苏徯不要自暴自弃,说他是一个人才,不要荒废了,不要隐居不出,消极悲观地对待人生。(2分)
(2)诗人劝说他幸亏没有成为老翁,勉励他趁年富力强的时候出山,建功立业,否则就来不及了。(2分)表现了作者积极奋斗进取的人生观。(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路边废旧的池塘,半生半死的桐树,看上去都是不中用的东西。百年死树可能变成悦耳的琴瑟,池塘说不定藏着蛟龙。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是勉励苏徯不要自暴自弃,说他是一个人才,不要荒废了,不要隐居不出,消极悲观地对待人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幸亏没有成为老翁,趁年富力强的时候出山,建功立业,否则就来不及了。由此作者积极奋斗进取的人生观。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①
苏轼
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其二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
白灰旋②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注】①本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熙宁四年,苏轼因与朝廷主政者政见不合,自请从京师来到杭州为官,这是写在杭州双竹寺的住持湛师的禅房墙壁上的诗。②旋:屡次。
(1) 赏析“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一句。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1) 这两句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残灯将灭,诗人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又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一语双关。“卧听雨打窗棂声”说明诗人一夜无眠,表现了作者心事重重、内心不得安宁的落寞之情。作者分别从颜色和声响两个方面作了细节性的描摹,透漏出自己那种激情和冷漠、积极和消极交错的心境。
(1)①第一首,作者直抒胸臆,从“我”落笔,抒发情怀,“意嫌”“羡”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仕宦人生的失望及对双竹湛师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向往;②第二首间接抒情,通过诗中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情感。“闭门孤枕”“旋拨通红火”“卧听雨打窗”这几个动作细节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不甘和落寞这一复杂的情感。情感由前一首的外放转为内敛,由激扬转为深沉。
【解析】
(1)试题分析:这一句是景物描写,解答时要先描述景物,从中分析情感,残灯将灭,诗人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又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一语双关。“卧听雨打窗棂声”说明诗人一夜无眠,表现了作者心事重重、内心不得安宁的落寞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两首诗歌都抒情,第一首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仕宦人生的失望及对双竹湛师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向往,第二首通过诗中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情感。“闭门孤枕”“旋拨通红火”“卧听雨打窗”这几个动作细节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不甘和落寞这一复杂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6.“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
17.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析“心随湖水共悠悠”。
16. “孤峰”改为“青山”则会失去原有的表达效果。“青山”是客观的描写,感__彩稍淡,而“孤峰”不仅写出了君山独处之景,而且融入了作者送别友人的“孤独”之感。
17.融情于景。广阔无际的洞庭湖,悠悠流动的湖水,融入了诗人浩茫的心事和朋友离别之后的失落与迷茫。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日见孤峰水上浮”中最有意蕴的是“孤” “浮”两个字。“孤”字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既写景,又抒情。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以心与湖水相比,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作者同时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别梁六入朝》云:“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不也有同一种钦羡莫及之情么?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羡仙乎?恋阙乎?“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屈绍隆《粤游杂咏》),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2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4分)比喻(暗喻)(1分)。“浮云”喻奸邪小人,“日”喻君王,“浮云蔽日”喻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3)(4分)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沧桑;寄寓六朝兴亡的感慨;忧君王为奸邪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答出4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都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速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颔联和颈联”,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题干范围明确“总为浮云能蔽日”,问题很具体“何种修辞”,因此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读了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15.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15.C
16.A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此题选取了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秋雨夜眠》。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ABD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重点渲染深秋之冷”错,应是“照应老翁的‘睡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A“喜动厌静”应该是“喜静厌动”。此题考查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前两联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5.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15.①弯曲、浑浊(不清)(1分)②黄河之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不清澈,它从源头起就浑浊。(2分)③黄河之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2分)(意思对即可)
16.①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__。(2分)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1分)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__与虚伪;(1分)②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题干中问“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先要判断哪些诗句是对黄河特点的描述,在进行概括。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其意是,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白何为“讽喻”手法,再逐一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可结合试下注释。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__。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__与虚伪;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4.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15.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14.①写景角度富有变化。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一幅壮阔的图景;颔联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很有层次。②颜色的搭配很有特点。“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旖旎,又不失雄浑。③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新水”“残烟”人的情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积水在自由地向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的特点。
(1点3分,两点即可6分)
15.“闲看”,可见诗人心情的轻松、悠闲(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作者前四句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美好画面,字里行间充溢对草原美好风光的热爱之情。第三联转为对战争的忧虑,警戒北方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最后听说边疆确实无战事之后,作者不禁欣然于怀,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打猎,心情轻松愉快。(3分)
【解析】
14.
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关键词是“写景”。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中关键词是“写景”,考生抓住三个角度来答题:写景角度、色彩、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 “结尾‘闲看’二字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考生答题是要抓住“闲看”这个关键词,按照答题步骤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4.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15.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他山”(异乡)啼血、漂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题干“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确定范围是整首诗,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诗歌中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子规”,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了解此物象的象征意义: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因此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__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1.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2.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3.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 4.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5.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由此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九日
张谔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4.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5.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14.一是回家时间晚,还多次将树上的鸟儿惊扰;(2分)二是喝酒喝到半醉,连回家的路都弄不清了,以致几次问人。(2分)不直接写游之“佳”,却写游罢之态,让人自然联想到游时之盛,给人以想象空间,留有无穷余味。(2分)
15.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2分)主要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景色之丽,(1分)比如“秋来林下不知春”、“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一是游兴之盛,(1分)比如颈联。两方面均能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且语言顺畅,加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重阳秋来,诗人独自出游。红叶纷飞,花开有时,勾起了诗人感时伤怀之情。不若一醉,稍解愁绪。将醺未醺,踏上归途。行醉不知归路,惊起林鸟数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15.
试题分析:重阳秋来,诗人独自出游。红叶纷飞,花开有时,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所以可以看出平和欢愉的情感基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关键在于对诗文的理解,诗句描绘了美丽的愉悦的画面,可见作者重阳出游的兴致很高,心情愉悦。解答此题想明确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蔡家亲:指表亲。
17.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韦应物)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白居易)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请简要分析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诗“优”在何处。(4分)
18.简要分析此诗表达出的作者感情。(4分)
17.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但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意思对即可)
18.前四句抒写了处境困顿、年岁已老、孤独落寞之悲(2分);后四句悲中带喜,“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最后一联写见到知心亲友的喜出望外。(2分)(4分,只答出悲喜两种心情可得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妙处,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妙处其实就是运用艺术手法,考生要注意挖掘诗歌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主旨题,考生要注意审题。题干中所说的“简要分析”就是结合诗句分析得出情感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