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7分)
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 注]①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初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在今湖南。②吴激:金代作家、书画家。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12. 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13.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2. 羁留他乡,怀念故土,黯然神伤的老者形象。(3分)
13. 虚实对比的手法。一二句描写潇湘山水画境,写客子往来的热闹,是虚写。“鞍马老风沙”的现实悲凉是实写,诗歌以故乡的美景、热闹反衬关外凄苦的生活,凄凉伤感忧郁无奈之情跃然纸上。(4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作用效果1分。)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是如何表现“凉”的?(4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 此诗采用了双关(或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2分):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①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②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③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④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诗歌鉴赏】
第一首: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凄凉酸楚的情怀就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__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把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可以启发读者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在手法的运用上,此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第二首 :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之状。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
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具体说来,因为“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
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说名岂因文章而著,与作者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
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喻,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一沙鸥”呼应“独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洞庭酒楼
[明]邝 露①
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②。
【注】①诗人曾在南明朝廷任职,此时流亡在外。清兵已渡江,洞庭湖此时已落入清人之手。②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渡其过江;他潜身芦苇中,渔父送食物来,向苇中招手,呼他为“芦中人”。
8.请简析第三联上下两句中“白”和“黄”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6分)
答:
9.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5分)
8.一个“白”字,显现出满湖银鳞闪烁,一个“黄”字,突出湖滩飞集的雁群之多。(2分)“白、黄”二字不仅使画面色彩更加醒目,也更符合远眺观景时的心理程序。(2分)本是碧色的湖面,现在因为“鱼吹浪”却显得“白”;本是白色的滩沙,现在因为“雁踏沙”却显出“黄”。(1分)这就真实地反映出观景者的猎奇心理和独特感受。(1分)
9.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的湖畔芦花、渔舟等景,不禁联想起当年伍子胥逃难复仇之事。诗人以伍子胥自况,盼望有像渔父一样热心肠的人,助他一臂之力,去恢复旧山河。表达出诗人虽流亡在外但依然渴望恢复旧山河的爱国情怀。(3分)卒章显志,诗的主题思想至此得到升华。(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14分)
惠安女子
舒 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9.《惠安女子 》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能力。请你撷取诗中的意象,描述诗中所表现的情景。(10分)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有 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9.一问只要弄清楚了意象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回答。第二问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还原。在尊重诗歌思想的基础上,语言要流畅、精练。
参考答案:意象:银饰、腰肢、海面、浪花、洞箫和琵琶。
情景:夕阳的余晖投射到海面,海面的浪花仍旧无止息地飞扬,系着古老银饰的惠安女站在岸边,眺望海的另一边。不知什么地方传来隐隐的洞箫声,在幽怨的洞箫声中,惠安女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10.解析:注意原诗中“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个评价是片面的。诗的最后一节虽写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但诗人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到惠安女子立于海天之间,上了封面,成了插图,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而忽略了她的“裸足”和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在这里,诗人对那些把“苦难”作为对象来欣赏的人作出了淡淡的却又是极为有力的反讽。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7分)。
城 东 早 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8.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分)
9.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8.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
9.“看花人”欣赏繁花似锦的春景,“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春景,“看花人”欣赏趣味在于热闹浓烈, “诗家”的欣赏趣味在于清新。这二者的对比更加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1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 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14.(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11分)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8.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5分)
9.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8. . 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1分)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2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
9.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2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 晴 游 沧 浪 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8.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9.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二、诗歌鉴赏(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⒎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都写出了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杜诗“戎马关山北”一句,是指西北边防正处在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
D.萧诗“得句鹭飞处”的意思是,作者看到白鹭翩翩起舞,产生了灵感,从而吟成佳句
⒏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仿佛把浩渺无垠的洞庭湖水展现在我们眼前。
B.萧诗最后两句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国家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7 B萧诗“看山”句尚未登楼。
8 C萧诗无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文天祥的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3.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14.下阕中描写的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
14.“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用了双关的手法,“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14.
试题分析:“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