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⑴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①本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冷清的边塞晚景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1分)。

②本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①“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感;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之情;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读后可知,本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关键词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2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兴奋之情?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0.特点:雨大,及时。(1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1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1.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想象雨后千里稻花,雨打桐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春雨及时,农作物有望丰收的喜悦心情。因为春雨及时能让农民获得好收成,反映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由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1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4.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13.①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春景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②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答出画面特点2分,描述画面1分,表现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每点3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包括两个部分:画面和心情。概括诗歌描写的画面紧抓“前两句”,用一句话盖帽,再抓重点意象集合诗句分析。第二问情感,应该有意象特点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的提示,首先指出方法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重在写景,抓意象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①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② 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③ 诗人在诗歌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类似手法的作品你读过很多了,请你另外选择一物进行描绘,并以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200字)

①(3分)C

②(3分) 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③(12分)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解析】

①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为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凤城何处有花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时可参考第三小问,借物咏怀、托物咏志,可知本诗托“流莺”咏怀,然后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像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像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此诗中抒发的身世有虽才华出众,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生活辗转飘零不定,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即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考生要先了解咏物诗,然后积累这类诗歌。有了丰厚的储备,才能灵活地应对考试。如本题可选择《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6.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17.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18.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6.踏

17.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18.A

【解析】

16.

试题解析:题干 “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这是考查诗歌题目的理解。诗歌题目为“访隐者”中在“访”,着与诗句中“一径沿崖踏苍壁”中的“踏”相呼应。因为“访”所以要“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题干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考生答题时抓住“三、四句”这个限制。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可以看出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考生答案包括两部分:诗句分析、形象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解析:题干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抓住关键词“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本诗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与A项相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对做官的不屑一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孤独寂寥之情。考生答题时要抓住诗歌具体意象分析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

)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8.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2分);“苍山夹乱流”, “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2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9.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气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悲秋情怀。结句“竟夕自悲秋”直接表达了悲秋情怀。(2)“广泽生明月”的阔大与静谧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1分)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这句诗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敬慕、缅怀之情(1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联的风调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 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4分)

渡 桑 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2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1.不能。因为。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

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_

_

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8.【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9.【参考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二)诗歌阅读(11分)

8.阅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把空白处补充完整。(9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全诗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 ”。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它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发出的,它分别歌唱了 ,它们的核心是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 的写照。

诗的第二节是全诗的精华,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

。(2分)

8.(9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各1分)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1分)    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最真挚的爱(意思对即可)(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逐联简要概括。(4分)

答:

9、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8、 【解析】.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9、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一定要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诗歌. 整体赏析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3]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