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2)比喻(暗喻)(1分)。“浮云”喻奸邪小人,“日”喻君王,“浮云蔽日”喻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3)感叹自然永恒、人事沧桑;寄寓六朝兴亡的感慨;忧君王为奸邪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答出4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都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速读题干,明确答题范围“颔联和颈联”,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题干范围明确“总为浮云能蔽日”,问题很具体“何种修辞”,因此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读了诗歌题目就可以知道本诗为怀古诗,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吹入汉关,西山上寒云笼罩冷月高挂。(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2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飞将”,即汉将李广,这里指严武部下将领.严武击败吐蕃军七万,所以说不让敌军有匹马回去,主张彻底消灭.这首诗写在吐蕃入侵、占领三个州以后,严武为了保卫疆土,英勇抗击,收复失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⑴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①本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冷清的边塞晚景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1分)。

②本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①“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感;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之情;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读后可知,本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关键词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2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兴奋之情?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0.特点:雨大,及时。(1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1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1.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想象雨后千里稻花,雨打桐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春雨及时,农作物有望丰收的喜悦心情。因为春雨及时能让农民获得好收成,反映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需从作者身世、诗歌主题入手来分析。由诗歌写作背景可知,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现出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从作者来看,本诗作者曾几,由注释可知,是一个为官之人,他自己并不种地,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田,他的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更令人钦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1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4.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13.①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春景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②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答出画面特点2分,描述画面1分,表现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每点3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包括两个部分:画面和心情。概括诗歌描写的画面紧抓“前两句”,用一句话盖帽,再抓重点意象集合诗句分析。第二问情感,应该有意象特点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的提示,首先指出方法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重在写景,抓意象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①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② 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③ 诗人在诗歌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类似手法的作品你读过很多了,请你另外选择一物进行描绘,并以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200字)

①(3分)C

②(3分) 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③(12分)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解析】

①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为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凤城何处有花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答题时可参考第三小问,借物咏怀、托物咏志,可知本诗托“流莺”咏怀,然后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像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像征着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此诗中抒发的身世有虽才华出众,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生活辗转飘零不定,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即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考生要先了解咏物诗,然后积累这类诗歌。有了丰厚的储备,才能灵活地应对考试。如本题可选择《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诗人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6.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17.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18.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6.踏

17.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18.A

【解析】

16.

试题解析:题干 “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这是考查诗歌题目的理解。诗歌题目为“访隐者”中在“访”,着与诗句中“一径沿崖踏苍壁”中的“踏”相呼应。因为“访”所以要“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题干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考生答题时抓住“三、四句”这个限制。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可以看出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考生答案包括两部分:诗句分析、形象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解析:题干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抓住关键词“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本诗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与A项相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对做官的不屑一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孤独寂寥之情。考生答题时要抓住诗歌具体意象分析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

)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8.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2分);“苍山夹乱流”, “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2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

9.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气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悲秋情怀。结句“竟夕自悲秋”直接表达了悲秋情怀。(2)“广泽生明月”的阔大与静谧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衬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1分)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这句诗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敬慕、缅怀之情(1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联的风调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 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4分)

渡 桑 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2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1.不能。因为。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咸阳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

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_

_

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8.【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9.【参考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