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手法2分,作用2分)

(2)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一般有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和抑扬结合。本诗中颔联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蝴蝶梦”是美好的梦境,是虚写;“家万里”是离家万里,是实际情况,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诗人的思乡之苦。“蝴蝶梦”是美好的、欢快得到;“子规啼”是悲戚的、惨淡的。对比之下,诗人异乡漂泊的孤独之情显露无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东风又起,子规悲啼。是思家的悲楚;“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家书断绝,年华易逝的伤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是归隐田园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1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先确定手法,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主旨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抓住体现情感的情节或者关键性词语,分别对这两首诗情感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本身作分析,注意分点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欣赏颈联的高妙之处。

17.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7.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 够消 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示例三: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种答法选其一。观点2分,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4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高妙之处,可以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所运用的手法,“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这两句的意思是“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这一句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奇特。另外“晴天雨”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夏夜霜”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也可以将此看作是视听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题干的三个“有人说”中选取一个来谈,分析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立足于对整首诗意的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能够体现“夕”“望”“夕望”三词的特点的语句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①。

【注】①经年:一年或若干年。

【小题1】试分析第三联中“火”字所蕴含的妙趣。

【小题2】诗人说友人此次游吴越“必经年”,试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1】一个“火”字,写出吴越水乡桥边夜市繁华热闹的景象;(3分)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桥上桥下水光映照,更有诗情画意,更显水乡风情。(2分)

【小题2】因为水乡风景独特优美,(2分,联系第二联)繁华热闹,(2分,联系第三联)水乡人好客,很有人情美,(2分,联系第四联)所以诗人一定会流连忘返,在此停留一年甚至若干年。(各得分点若结合诗句中具体意象解读也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诗人说友人此次游吴越“必经年”,试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这样说的理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吴越之地的特色: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也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1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2.“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13.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每个答点各2分共4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如本诗“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两问,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第一问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属于暗考,问得含蓄。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从字面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1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3.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12.(5分)①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春景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②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答出画面特点2分,描述画面1分,表现心情2分。)

13.(6分)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每点3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春水”写出生机,“生”涨的意思,“娇云”写出云的轻柔,“弄”写出云的变幻。能够观赏到如此美景,心情一定是闲适的、喜爱的。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从情景角度分析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从修辞角度分析运用拟人手法,从描写角度分析有动有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魏颢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

关城②曙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况是] 何况是。 ②[关城] 指潼关。 ③[御苑] 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③全联同时又是叙述孤寂旅途的过程,也是叙事。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颔联具体说明“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这是综合考察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回答本题是要重点结合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是触景生情,同时叙述孤寂旅途的过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6.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16.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17.①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手法1分,情感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二月二日”点明了初春时节,“东风日暖”写出了天气状况,“无赖”即可爱,“花须柳眼”都是可爱的,再加上“有情”的“紫蝶黄蜂”,写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写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说,这样写与后面的思乡之情构成反衬,从结构上来说,是为后文做铺垫。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如何表达情感”,则是从表达技巧角度考查,解答时要根据诗歌的具体诗句分析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即可。从手法上来说可以从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渲染、象征、抑扬、以小见大)、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通过分析可知,本诗一二联写景,属于借景抒情,第三联用典,第四联乐景衬哀情。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1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13.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14.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这是综合考察诗歌的表达技巧。关键词是“首联”“描写景物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回答本题是要重点结合诗句分析景物——意象:秋风、江水、沙洲,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手法主要是动静、视听相结合。作用是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答案包括三部分:意象、手法、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这是考察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答案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整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物描写为抒情创设了出沉郁悲凉的意境。“作客”“百年”“多病”“独”“繁霜鬓”“潦倒”“停浊酒杯”可以看出复杂的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3.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14.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2)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3)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14.(1)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2)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找出能体现时间的词语即可。如:凉(入夜),野月(夜深),重露(黎明),稀星(天快亮了),萤自照(东方有亮光了),鸟相呼(早上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诗的前三联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读者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读者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此是心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