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3.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14.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分)

14.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分析组织材料的特点,明确本诗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1)主要写桐庐江的夜景。写景绘声绘形,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暗山猿叫、大江静夜急流、风吹草木、月照孤舟的景色,(2分)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凄清孤寂的心情(2分)

(2)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2分)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2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着手点是“前两联”。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这首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深邃。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考生答题是要抓住“闲看”这个关键词,按照答题步骤答题。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关键句是“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1)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从情感上看,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照应诗歌题目。答题是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诗歌写景常用的手法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常用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2分,答到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可得2分)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2分)

(2)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依依惜别之情”)。(2分)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点: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⑴秋天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和写景的角度。首联“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秋日”“黄榆”用景物点明季节和时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中“吹角”“射雕还”用人物的活动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间接交代时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如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引发情感的原因。“征人正垂泪”出自诗歌的尾联,原因应在前面。“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是写秋日苍凉之景,“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是写戍边的凄凉生活,“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是写所见边塞之景,这些都是引发“征人”落泪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比如本题,先确定“垂泪”所在的地方,然后辨明答案应在上文,结合前面的诗句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鉴赏句子的角度很多,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动静虚实角度等等。“烽火起云间”因处于诗歌的最后,故一般从收尾方式的角度作答,诗句中含有景物,故应从以景结情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为诗歌的结尾句,如果成为考查目标的话,要么就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要么就是以景结情,含蓄表达情感。拿到这类题目,应先辨明诗句中有无景物、有无典故,然后再确定答题的方向。比如“烽火起云间”,句中以“烽火起”这一边塞常见景象收尾,写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含蓄地表达了对征人的同情。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手法2分,作用2分)

(2)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一般有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和抑扬结合。本诗中颔联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蝴蝶梦”是美好的梦境,是虚写;“家万里”是离家万里,是实际情况,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诗人的思乡之苦。“蝴蝶梦”是美好的、欢快得到;“子规啼”是悲戚的、惨淡的。对比之下,诗人异乡漂泊的孤独之情显露无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东风又起,子规悲啼。是思家的悲楚;“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家书断绝,年华易逝的伤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是归隐田园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1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先确定手法,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主旨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抓住体现情感的情节或者关键性词语,分别对这两首诗情感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本身作分析,注意分点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欣赏颈联的高妙之处。

17.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7.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 够消 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示例三: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种答法选其一。观点2分,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4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高妙之处,可以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所运用的手法,“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这两句的意思是“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这一句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奇特。另外“晴天雨”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夏夜霜”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也可以将此看作是视听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题干的三个“有人说”中选取一个来谈,分析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立足于对整首诗意的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能够体现“夕”“望”“夕望”三词的特点的语句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①。

【注】①经年:一年或若干年。

【小题1】试分析第三联中“火”字所蕴含的妙趣。

【小题2】诗人说友人此次游吴越“必经年”,试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1】一个“火”字,写出吴越水乡桥边夜市繁华热闹的景象;(3分)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桥上桥下水光映照,更有诗情画意,更显水乡风情。(2分)

【小题2】因为水乡风景独特优美,(2分,联系第二联)繁华热闹,(2分,联系第三联)水乡人好客,很有人情美,(2分,联系第四联)所以诗人一定会流连忘返,在此停留一年甚至若干年。(各得分点若结合诗句中具体意象解读也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诗人说友人此次游吴越“必经年”,试结合全诗简析诗人这样说的理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吴越之地的特色: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吴越水乡美好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也热切地期望友人能尽兴饱览和体味吴越水乡的美好风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13.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2.“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13.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每个答点各2分共4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如本诗“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两问,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第一问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属于暗考,问得含蓄。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从字面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