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1.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1分)“稀”字表现来访者少(1分),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分)
2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描写景物2分)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题型,考生在作答这种题型的时候要注意,先解释所炼字字的意思,比如本题“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本题难度不大直接告诉考生是景和情的关系,所以考生只要顺着题干中的提示作答即可。注意要描述出景物同时也要明确情感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3.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14.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14.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前提是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表现手法,然后注意题干所问是对整首诗而言还是就个别诗句而言,据此找出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然后再答出表达效果和诗人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3.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14.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分)
14.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分析组织材料的特点,明确本诗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1)主要写桐庐江的夜景。写景绘声绘形,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暗山猿叫、大江静夜急流、风吹草木、月照孤舟的景色,(2分)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凄清孤寂的心情(2分)
(2)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2分)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2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着手点是“前两联”。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这首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深邃。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考生答题是要抓住“闲看”这个关键词,按照答题步骤答题。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关键句是“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1)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从情感上看,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照应诗歌题目。答题是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诗歌写景常用的手法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常用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2分,答到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可得2分)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2分)
(2)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依依惜别之情”)。(2分)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点: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⑴秋天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和写景的角度。首联“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秋日”“黄榆”用景物点明季节和时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中“吹角”“射雕还”用人物的活动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间接交代时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如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引发情感的原因。“征人正垂泪”出自诗歌的尾联,原因应在前面。“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是写秋日苍凉之景,“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是写戍边的凄凉生活,“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是写所见边塞之景,这些都是引发“征人”落泪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比如本题,先确定“垂泪”所在的地方,然后辨明答案应在上文,结合前面的诗句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鉴赏句子的角度很多,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动静虚实角度等等。“烽火起云间”因处于诗歌的最后,故一般从收尾方式的角度作答,诗句中含有景物,故应从以景结情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为诗歌的结尾句,如果成为考查目标的话,要么就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要么就是以景结情,含蓄表达情感。拿到这类题目,应先辨明诗句中有无景物、有无典故,然后再确定答题的方向。比如“烽火起云间”,句中以“烽火起”这一边塞常见景象收尾,写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含蓄地表达了对征人的同情。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1)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手法2分,作用2分)
(2)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一般有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和抑扬结合。本诗中颔联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蝴蝶梦”是美好的梦境,是虚写;“家万里”是离家万里,是实际情况,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诗人的思乡之苦。“蝴蝶梦”是美好的、欢快得到;“子规啼”是悲戚的、惨淡的。对比之下,诗人异乡漂泊的孤独之情显露无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东风又起,子规悲啼。是思家的悲楚;“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家书断绝,年华易逝的伤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是归隐田园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1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先确定手法,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主旨的题目,考生要注意抓住体现情感的情节或者关键性词语,分别对这两首诗情感主旨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本身作分析,注意分点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欣赏颈联的高妙之处。
17.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6.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17.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 够消 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示例三: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种答法选其一。观点2分,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4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高妙之处,可以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入手,分析所运用的手法,“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这两句的意思是“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这一句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奇特。另外“晴天雨”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夏夜霜”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也可以将此看作是视听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从题干的三个“有人说”中选取一个来谈,分析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立足于对整首诗意的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能够体现“夕”“望”“夕望”三词的特点的语句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