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6.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6.三四句中的“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的特点(2分).作者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用“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1分)
17.诗人"不眠”的原因有二: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1分),”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17.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诗歌的情感主旨题,考生在作答情感主旨题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体现情感主旨的景物意象和关键词,才能准确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主旨。“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一种低沉萧索的景物体现了诗人悲苦的情感。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手法的试题,本题难度不大,因为在题干里已经告诉考生分析如何表现“春寒”的,诗歌一般想要表现什么,都是用其他的景物描写去营造和衬托所表现东西的特点。本诗中间两联借蝶寒、青帘动的景象直接表现春寒。考生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重在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合理化的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5.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15.“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包括来那个部分:图景和手法。答题思路为:①写了什么景物(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适当运用表达,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手法为动静结合,考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诗首联采用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式的开头,作者稍作了些变换,出、对句位置颠倒,并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部分,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横阳雁去无留意”,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万里绝人烟”,“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根本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黄沙碛里本无春”,“纵有春来何处知”。接下去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着“北风卷地折白草”,呜呜咽咽的,直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塞水不成河”,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教人不禁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根本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1)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1分)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1分)
(2)比喻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2分)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1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考查景物特点和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五六两句的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本诗中关键词是“写景”,考生抓住三个角度来答题:写景角度、色彩、修辞手法。五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1.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1分)“稀”字表现来访者少(1分),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分)
2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描写景物2分)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题型,考生在作答这种题型的时候要注意,先解释所炼字字的意思,比如本题“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本题难度不大直接告诉考生是景和情的关系,所以考生只要顺着题干中的提示作答即可。注意要描述出景物同时也要明确情感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3.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14.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14.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前提是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表现手法,然后注意题干所问是对整首诗而言还是就个别诗句而言,据此找出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然后再答出表达效果和诗人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3.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14.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分)
14.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分析组织材料的特点,明确本诗线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1)主要写桐庐江的夜景。写景绘声绘形,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暗山猿叫、大江静夜急流、风吹草木、月照孤舟的景色,(2分)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凄清孤寂的心情(2分)
(2)表达了思乡怀友之情。“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2分)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真挚感人。(2分)
【解析】
(1)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什么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着手点是“前两联”。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这首诗的前半写景,后半写情,以景生情,情随景致,景情揉合,景切情深,撩人情思。夜幕降临,山色昏黄,以诗人失意更兼旅途孤寂的心情来感受,猿啼正是愁音。墨绿色的江水不舍昼夜地奔流,一个“急”字拟人,隐隐透出“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感。又两句皆暗用通感,“听猿愁”是把心觉移作听觉,“急夜流”则把视觉换为心觉,意境深邃。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鉴赏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考生答题是要抓住“闲看”这个关键词,按照答题步骤答题。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关键句是“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1)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从情感上看,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照应诗歌题目。答题是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诗歌写景常用的手法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常用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
(2)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第一首诗的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2分,答到暗示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可得2分)第二首诗的首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给人两地比邻相近之感。(2分)
(2)同:都表现了和友人的深厚情谊(或“依依惜别之情”)。(2分)异:前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2分)后者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显得乐观开朗。(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点:要分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诗句来分析,第一首诗,“雪晴云散北风寒”,暗示了时令;第二首诗,“流水通波接武冈”,结合题目,是表明诗人要送友人取得地方。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其中,饯行惜别的感情有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两首诗根据“今日送君须尽醉”与“送君不觉有离伤”两句可以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