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小题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6分)

【小题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小题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方式。“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首先明确诗句中所写之景,比如“秋水”“天”“霞”“日”;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写景角度进行对号入座,从“秋水”到天空的霞光和红日,这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角度进行描写,“碧”“红”这是从色彩的角度进行描写,从景物的色泽来看,应属于乐景,而从后面来看,诗歌要表达的是哀情,故属于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景物,再抓住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点,然后依次对照,看空间的变化、动静虚实的变化等等,比如本题,句中涉及到水之“碧”霞之“红”,这些都属于暖色,故属于乐景,再看诗歌后面所表达的情,即可知道,从手法上来看,使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然后再看所写的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可知道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这是比较阅读,题干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抒情方式。《过零丁洋》的尾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属于直抒胸臆,而本诗的尾联是“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既有直抒胸臆,也有间接抒情,“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比如本题,就是考查两首诗歌的抒情方式。考生应先明确有哪些抒情方式,然后再一一便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兴八首①(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直北:正北,指北边的回纥。③征西: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20.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7.(5分)

答:

21.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20.“闻道”一词总领全诗,(1分)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表明诗人虽流落夔州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2分)“弈棋”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明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1分)

21. ①唐王朝的政局多变,朝政混乱,此为一悲;②外患严重,关河动荡,此为二悲;③朝廷人事更迭,导致国运昔盛今衰,此为三悲;④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此为四悲。(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表达对时事的慨叹。这首诗是第四首,是以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说听说长安被这个攻下,被那个抢回来,就如下棋,长时间的纷争让百姓和我心中不免伤悲。那些王侯将相的宅子,不知道换了几任新主人,文武大臣的衣冠也是变来变去。你看吧,京城北面金鼓震震还在打,西面的平叛战事正酣。金鼓震,羽书驰,形容作战。在这清冷的秋日,江中的鱼龙也蛰伏了,不见那盛世景象,我待在这里,日间里常常想起这些事情,不免忧叹。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理解与作用题: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2)情感分析题:“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可以是政局多变,也可以是关河动荡,还可以是人事更迭,国运渐衰与自己的身世飘零。结合课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八悲”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5.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5.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3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

【小题2】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诗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入手,“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联从内容上说“怀乡”点题,“江城”点明地点,“秋”表明时间;从结构上说,这是第一联,可以从照应诗歌后面内容方面考虑;同时也可以从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角度考虑,解答时分条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表达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作者的生平、诗句的内容、诗后的注释等方面作答,根据首联中的“独”字可以分析出有作者的孤独的情感;诗歌二三联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就诗歌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情感,通过分析可知,这些景物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的情感应是忧伤愁苦的情感;最后结合诗后注释以及诗歌标题“怀古”可知,其中作者是对国势日衰感到悲愁,从而生发出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20.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

2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0.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辛酸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平实叙述、具体描绘、结句议论来表达的。(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首联“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写出了田家人早出晚归的痛苦;颔联“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写出了官府紧急催缴赋税、赋税沉重的痛苦;颈联“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写出了雨后灶下生泥的家境贫寒的痛苦。可以在理解诗句的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以结合全诗来分析,通过作者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先明确表达情感所运用手法,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在该诗中,并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诗歌的前三联只是对农家生活进行平实叙述并具体描绘,最后一联运用议论性的语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属于运用议论结尾。分析出这些内容,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4.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

15.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14.“访”,走访,问讯。(1分)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2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2分)

15.运用想象、细节描写的手法,(2分)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拂石的细节,想像见面后的畅饮,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2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2分)(答出动作描写、虚实结合、虚写,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访”,走访,问讯。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狭义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角度考虑。“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主要运用了想象、细节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虚实结合、虚写,答出其中两点,分析透彻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台①哭所思

谢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14.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5.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2分)诗的第一联写设祭时的场景。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3分)

15.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__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3分)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首联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怍用”,本题是考查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应明确首联所写的内容,“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先说明时间地点:正当岁末,来到西台,一轮寒日,匆匆西坠。这联诗,“知己”二字是主脑。谢翱年轻时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任咨议参军。二人互相激励,立志为国捐躯。后文天祥兵败被俘,谢翱隐居南方。文天祥死后,谢翱每年都要设位哭祭,进行悼念。“知己”二字,强调了二人的生死交谊,也唯有哭知己,才会如此伤心。诗中写的设祭时的场景,虽然是直述现实,但年是残年,台是荒台,又是黄昏时分,冷日惨淡,这样一组合,整个景物便自然地披上了浓厚的衰飒黯淡之气。于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悲伤的泪水似雨点般地洒下来。然后再看景物的特点与诗歌情感之间的关联,一个“哭”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营造氛围,烘托心境;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前后照应,完整结构。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诗篇中;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比如本诗的首联,景是萧瑟之景,情是伤感之情,放在诗歌的开头就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要求“从全诗”来看,故答题的时候应结合全诗。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第三联由哭转入思。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__之哀,凝聚在每个字中。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两个注释都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小题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小题1】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小题2】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情感要结合诗句本身和诗后注解。诗后注解有“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可见诗人正在出门远行。题目“除夜野宿常州城外”,“除夜”本是万家团圆之日,诗人却羁旅常州。“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野外哭泣的是受灾的百姓,表达了诗人对灾难中百姓的同情。“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写诗人的诸多感受,有自身多病的感伤,有除夕之夜的孤独,有羁旅他乡的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头发稀疏,是老之将至的悲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炼字型练习,一般遵循三步答题规范,首先分析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句分析诗句内容,最后表达该字的使用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本题涉及的“嫌”字是嫌弃之意。“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是说要多多感谢这盏孤灯不嫌弃诗人,在这孤苦之夜也许可以作为相依相伴的朋友。这里明显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表达是诗人在这片灯光中感受到的些许温暖和安慰。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20.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21.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0.(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2)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3)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1.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了无心计,物我相融);(3分。每点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中问“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往往很丰富,考生要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情感的观念。这首诗中的情感主要有: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考点。主要抓住人物的言行,还有环境的衬托作用。主要特点有:四海泛舟,浪迹天涯;万里来访,重视友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3.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1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①“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② “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 ③“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

14.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或“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漂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练字题的答题模式作答: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乱”表面写山多、乱,其实是诗人自己心乱,“残”点明时令,也和题目中的“除夜”相呼应,点明这是冬天除夕之夜,说明环境的寒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尾联写自己在除夕之夜人漂泊在异乡,想象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孩子飘泊,从而表达了作者羁旅在外的孤独的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6.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6.三四句中的“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的特点(2分).作者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用“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1分)

17.诗人"不眠”的原因有二: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1分),”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