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研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2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倍感孤独寂寞。(2分)

(2)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研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这是考查诗人的情感。“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这句话主要从人物的活动上来体现人物的心态,比如“赏”“云容水态”,“啸志歌怀”,作者自己的感觉是“亦自如”,看似是闲适自得的;“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棋散后的“雨暗残灯”,酒醒后的孤枕闻“雁”,却给人一种凄清寂寞孤独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题干中涉及的区域作答,有的时候要关注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本题主要关注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答题的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比如本题,应抓住颔联和颈联中的景象和人物的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目标是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前一句是说当年此处之景象——赤壁争雄,后一句是说现如今的情况——蓑翁坐钓鱼,两相对比,借以表达壮志难酬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下方山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14.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15.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4.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伤感)的画面。(2分)秋冬时节的早晨,鸟儿在树枝间发出悲切的叫声。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随波浮动。浓霜弥漫,使早晨的河岸变得发白;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江水,使河流变得黑沉沉。(2分)烘托出诗人凄凉沉重的心情。(1分)

15.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2分)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诗人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清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概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__的早晨一样沉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4.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

15.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

14.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

15.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诗,逐句分析概括。一二句写友人分散后,诗人自己独坐,内心凄凉;五句写诗人想起远方的战事,忧心忡忡;六句写诗人官职小,薪俸微薄,无奈慨叹;七八句写诗人身在异乡,望着月亮思念家乡亲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首先筛选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内容,然后归纳分析。“书帷人散后”朋友走后,诗人独坐,室内冷清;“炉火明知夕”,炉火变亮了,知道原来是到了傍晚了,天色昏暗;“瓶花冻觉寒”点出寒冷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6.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7.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16.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川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17.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第一问,要抓住诗歌中的具体诗句理解分析,“黄云”“乌欲栖”写出了时间是傍晚时分,乌鸦归巢;“秦川女”“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写出了织锦的秦川女在空房中思念远游的丈夫,泪落如雨的情景。解答第二句,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从结构上来说,“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属于诗歌的首句,首句的一般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从内容上来说,“黄云”写出了傍晚天空的暗淡,综合这两点,由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如何表现”则是问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因此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考虑本题。首先要对诗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判断,通过分析诗句可知,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为后面内容做了铺垫并渲染了气氛;根据注解可知,“秦川女”是运用了典故;“隔窗语”或“停梭怅然”属于细节描写;“泪如雨”运用了比喻或夸张的手法。最后整合答案时可以根据这些手法阐述表现了秦川女的什么情感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小题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几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高度评价?(4分)

【小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5分)

【小题1】成就(高)、地位(无敌);气质、个性(卓然不群);风格(清新俊逸)(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小题2】长安的树木枝桠吐绿,春意盎然,诗人看着眼前春景,想象着此时江东也许正值日落时分暮云纷纷,而身处江东的李白,不知一切是否如意。(2分)表达出诗人对故人深切的担忧和真诚的牵挂。(2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开头四句从哪几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高度评价”,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分析。前四句的翻译为“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分别从“成就” “气质”“风格”几个方面来赞美李白。考生概括时要结合具体形容词来概括特点。

【考点定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概括诗歌内容主旨要先确定答案区域,抓相关意象,情感内容关键词。本题答题区域在前四句,关键词是“诗无敌”、“思不群”“清新”“俊逸”。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是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虚实相生,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再辨明所用的手法,最后辨明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题目中问的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的情感,这是从局部来考察,考生在答题时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情感。标题中的“忆”和尾联中的“重”都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4.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14.“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2分)“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2分)“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小题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6分)

【小题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小题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方式。“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首先明确诗句中所写之景,比如“秋水”“天”“霞”“日”;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写景角度进行对号入座,从“秋水”到天空的霞光和红日,这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角度进行描写,“碧”“红”这是从色彩的角度进行描写,从景物的色泽来看,应属于乐景,而从后面来看,诗歌要表达的是哀情,故属于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景物,再抓住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点,然后依次对照,看空间的变化、动静虚实的变化等等,比如本题,句中涉及到水之“碧”霞之“红”,这些都属于暖色,故属于乐景,再看诗歌后面所表达的情,即可知道,从手法上来看,使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然后再看所写的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可知道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这是比较阅读,题干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抒情方式。《过零丁洋》的尾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属于直抒胸臆,而本诗的尾联是“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既有直抒胸臆,也有间接抒情,“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比如本题,就是考查两首诗歌的抒情方式。考生应先明确有哪些抒情方式,然后再一一便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兴八首①(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直北:正北,指北边的回纥。③征西: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20.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7.(5分)

答:

21.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20.“闻道”一词总领全诗,(1分)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表明诗人虽流落夔州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2分)“弈棋”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明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1分)

21. ①唐王朝的政局多变,朝政混乱,此为一悲;②外患严重,关河动荡,此为二悲;③朝廷人事更迭,导致国运昔盛今衰,此为三悲;④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此为四悲。(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表达对时事的慨叹。这首诗是第四首,是以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说听说长安被这个攻下,被那个抢回来,就如下棋,长时间的纷争让百姓和我心中不免伤悲。那些王侯将相的宅子,不知道换了几任新主人,文武大臣的衣冠也是变来变去。你看吧,京城北面金鼓震震还在打,西面的平叛战事正酣。金鼓震,羽书驰,形容作战。在这清冷的秋日,江中的鱼龙也蛰伏了,不见那盛世景象,我待在这里,日间里常常想起这些事情,不免忧叹。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代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大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理解与作用题: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2)情感分析题:“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可以是政局多变,也可以是关河动荡,还可以是人事更迭,国运渐衰与自己的身世飘零。结合课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八悲”来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5.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5.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3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

【小题2】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诗句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入手,“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联从内容上说“怀乡”点题,“江城”点明地点,“秋”表明时间;从结构上说,这是第一联,可以从照应诗歌后面内容方面考虑;同时也可以从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角度考虑,解答时分条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表达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作者的生平、诗句的内容、诗后的注释等方面作答,根据首联中的“独”字可以分析出有作者的孤独的情感;诗歌二三联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就诗歌所写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情感,通过分析可知,这些景物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的情感应是忧伤愁苦的情感;最后结合诗后注释以及诗歌标题“怀古”可知,其中作者是对国势日衰感到悲愁,从而生发出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20.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

2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0.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辛酸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平实叙述、具体描绘、结句议论来表达的。(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首联“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写出了田家人早出晚归的痛苦;颔联“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写出了官府紧急催缴赋税、赋税沉重的痛苦;颈联“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写出了雨后灶下生泥的家境贫寒的痛苦。可以在理解诗句的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以结合全诗来分析,通过作者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先明确表达情感所运用手法,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在该诗中,并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诗歌的前三联只是对农家生活进行平实叙述并具体描绘,最后一联运用议论性的语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属于运用议论结尾。分析出这些内容,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