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6.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7.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16.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17.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4.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4.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15.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从诗歌中高低和颜色等着手分析,还有注意在抒情上的特色“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着眼点注意视听结合,绘声绘色,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顺序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中“恨”来分析,应该是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抒情方式主要的分析抓住前半句的直抒胸臆和后半句的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恨”进行分析。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4.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5.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3分)

15.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3分)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苦,还有探切的思乡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知考查的表达技巧。“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一喜一恐,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抓住情感词“喜”“恐”进行分析,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分析题干“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不同”,答题时要对比李商隐的诗来答,两首诗情感都答,抓住诗中的“百感”“喜”“恐”“愁”“寒”“思亲”“可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李诗抓“归期”和想象的手法,黄诗抓住诗中的“百感”“喜”“恐”“愁”“寒”“思亲”“可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25.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6.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27.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25.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3分)

26.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淸泉橫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4分,每点2分)

27.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4分,每点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情况的。首联“三百叠”写数量之多,“一抹” 写行动之快,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写的。可以结合整首诗理解首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从“青山”的背景,“快’“轻”这两个形容词的使用,看出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此外还有反复、反语、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修辞方式。如文中为表现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故运用“快’“轻”这两个形容词。所以答题时应具体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26.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写景内容的把握情况的。颔联和颈联从环境和生活两方面展示野 人生活,如颔联的“倚山修竹”“横道清泉”是“野人舍”的环境特征,颔联的“芒鞋竹 杖”“蒲荐松床”是“野人舍”的生活用品。每个方面概括 1 分,对概括的说明 1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

27.

试题分析:理解这首诗要联系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就是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中蕴含的 感情。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好多诗作实在反映乌台诗案被贬谪后的情感态度,而且他的 诗歌往往在诗的尾联直接表达情感态度,山居环境中的萤火虫恰好就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考查角度:把我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景物形象——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俊俏、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事物形象——象征意义,从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诗中“孤萤”这一形象,即为事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苏轼”的身世,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其塑造的形象“孤萤”的象征意义;抓住物象的特征“孤萤夜深自开阖”及作者在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内心的孤寂”。其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诗中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和评价用语的感__彩,分析出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3.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14.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3.8.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2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14.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2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颔联“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繁花中小小集市自开自合,绿柳外孤城围成一个圆。考生要先解释两字含义“环绕、围拢”,然后描绘景象“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最后写出作用“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竞”“闲”两个字对仗工稳、传神生动。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合”“圆”二字在诗歌颔联 “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合”“圆”二字在诗歌颔联的作用是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是考察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题干中要求“赏析”,这就要求考生点明“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还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景”与“情”的关系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比如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

古代诗歌阅读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4.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分析3分)。

15.(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于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芳 树 芳 树

沈 约 丘 迟

发萼九华隈①,开跗②寒露侧。 芳叶已漠漠,嘉实复离离。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发景傍云屋,凝晖覆华池③。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轻蜂掇浮颖,弱鸟隐深枝。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一朝容色茂,千春长不移。

注解:①九华:山名;隈:wēi,角落。②跗:Fū,花的根部。③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14.试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

15.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4.8.两首诗中的芳树都枝繁叶茂,芳香四溢。(1分)不同之处在于沈诗中的芳树突受摧残,枝叶飘零,令人哀婉。(2分)丘诗中的芳树不仅色彩美丽,而且芳香永驻;(2分)

15.沈诗通过芳树在寒飚霜雪交侵之下衰败零落的歌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贻误与损害的哀伤,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被摧残者的同情。(3分)丘诗极言芳树之美好,寄寓了自己不同凡响的抱负和坚贞不移的节操;(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两首诗中芳树的异同点”,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在题干中已经明示出来——芳树的异同点,同时题干中也给出了答题的模式——异同。沈约诗歌首联借助“发萼”“开跗”来写其繁茂,颔联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其芳香之味和美丽之姿,颈联和尾联是写“寒飚”“霜雪”对芳树的摧残,同时也写出诗人对其遭遇的同情。丘迟的诗中,首联和颔联对芳树进行直接描写,体现芳树的枝繁叶茂,颈联借助“弱鸟”和“轻蜂”侧面衬托芳树的繁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既是考查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又是考查比较阅读。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住了物的哪些特征,更要体察诗人的描摹物态之妙。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比如这两首诗歌中的“芳树”,诗人从树的姿态、味道、外在的环境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同时又借助外物对其进行衬托。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题干中明确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这两首诗歌的标题“芳树”显示这两首诗歌都是咏物诗,咏物诗中多是托物言志,诗人的情感应是借助“芳树”表现出来;第一首诗中先从多个角度展示芳树之繁茂,然后借助外在的环境写芳树备受摧残,“叹息”表达了诗人对其遭遇的同情;第二首诗歌借助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展示芳树之美好,最后又以“一朝”和“千春”的对举写其芳香永驻,字里行间寄寓了自己的抱负和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本题中所涉及的两首诗,从题目来看,都是属于咏物诗;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几个注释都解答了诗歌中的疑难词语的意思;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 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 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20.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20.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

21.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感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20.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1.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赏析。

20.这首诗描写空林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3分)

21.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2分)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

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主旨题,考生要注意作答情感主旨题时要抓住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情方式),一般的抒情方式有:怀古伤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很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是人把情感寄托到眼前的“兰若”上,通过对植物花草的命运的描写抒发了自己人生的不得已和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一一道手法题,考生要审清题干中的要求,既然文主要的手法是什么?就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整篇诗歌的视角去观察和辨析手法。一般大的角度设题问手法都是问作品的抒情方式,所以本诗不难看出是在运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