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8.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析。(5分)

9.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6分)

8.用典(1分)。诗人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寄托了迁谪意(2分);贾谊被贬后,又被征召入朝,这里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愿望(2分)。

9.①适逢新年,思乡心切;②老年被贬,客居异乡;③时光流逝,归期渺茫。(每点2分)

诗歌白话译文: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②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8.“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9.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8.(6分)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2分)

9.(5分)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17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

16.(17分)

⑴(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⑵(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

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

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

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

1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5分)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路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1)一、二句是从哪些方面写梅花的?作者赋予了梅花什么样的品性?(3分)

答:

(2)从后两句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2分)

答:

15.(1)答:首先写其形态,用冰、美玉比喻梅花的洁白、晶莹,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净无瑕”;(1分)然后写梅花的生长之地,梅花长在偏僻、幽静的竹林外,溪水边的处士人家。(1分)作者赋予了梅花高洁、孤远(答超脱、孤傲、洁身自好之类相近的词语亦可)的品性(1分)

 (2)答:作者自比梅花,(1分)而世人真正所爱还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因此怀有抑郁不平之气(1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分析2分)诗人看似游赏山水,闲适自得;但实际上,酒醒人散见雁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政治上受排挤的失落。(感情2分)

(2)艺术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抓住关键词描述颔联和颈联的句意,根据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云”“水”“堪赏”“自如”烘托出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颈联中,作者通过“残”“孤”把自己酒醒后的孤独感表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赤壁争雄”很明显是运用了历史典故的手法;“唯有”一词将争雄的英雄与蓑翁进行对比;由注释作者的背景资料可知,作者是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故答题时,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是“野人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骑快马、着青衫,在三百叠的青山中一闪而过(1分),用夸张的手法(1分)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1分)。

(2)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清泉横道(2分);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2分)

(3)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2分);以孤萤自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着对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做赏析题需要留心题干,“简析”二字很重要,表示答完手法和情感,还要有对诗句的解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知与理解,从中找到能表现出“野人舍”的关键词分析概括。诗中描写“野人舍”的地方主要是颔联和颈联。颔联写了室外的修竹和清泉;颈联着重写了竹杖和松床。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要看清题干问法,即考查“孤萤”形象的作用,思考时,要注意,“孤萤”作为自然事物,可作为环境描写来思考,因此可结合着渲染的环境氛围,结合着“孤萤”的含义分析作答。因为已有“孤”字,表达诗人的孤寂之情;尾联因为是景物描写,可以考虑景物的作用,因前一句“夜深”加上“孤萤”,不难想到衬托环境的幽静。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4.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5分)同意(1分)理由:从意境上看,孟浩然诗仅限于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境界还不够广阔;而杜甫诗写洞庭湖,其意境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意境的广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情怀。(4分,意合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6分)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联写诗人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2分)第四联写战乱不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面的忧伤。(2分)(意合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这种说法”指的是“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思是杜甫心胸可以吞下几个洞庭湖,比孟浩然博大的多。弄懂题干要求后,结合此诗,阐释理由即可。答题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将两诗比较,能说明观点即可。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可脱离诗歌妄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老病,无,有;戎马,涕泗。容易分析出第三联是写自己的孤苦窘状,第四联是写战乱堪忧。答题时,抓住这些体现情感的词语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写了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评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4.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

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

③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14.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注】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颔联和颈联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谈谈。

19.孤苦无依的惆怅,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20.颔联: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1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2分);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作者说“桐树心孤”,实指自己内心孤独;“当欢却惆怅”写自己的惆怅之情;“全家欲上五湖舟”结合诗后注释可知“五湖舟”是运用典故,表达的是想像范蠡一样泛舟五湖、远离喧嚣的情感。另外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标题“怀知己”考虑,分析诗人情感一定要全面,尽量不能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一联中,“人尽醉”与“独生愁”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也可),“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一联中,作者写“女萝力弱”、“桐树心孤”,表现了自己的愁情,其手法为象征或托物言志,答拟人融情入景也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彭蠡湖晚归

白居易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17.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具体赏析。

18.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就此简要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17.描绘了一幅幽静、色彩丰富的暮日春景图。(1分)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静静的夕阳挂在天边,而飞鸟给幽静的画面增添一丝灵动;(2分)飞鸟千白点,夕阳的红艳,色彩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煞是优美。(2分)

18.诗中写了作者所见,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景色优美。(1分)作者触景生情;(1分)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1分)(答乐景衬哀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核描写的方式,描写的方式角度主要有动静、虚实、正侧、感官、空间等。审题可知,对象是“飞鸟”“日”,找出直接写飞鸟的句子——“千白点”,直接描写“日”——“半轮红”,然后分析可以得知,既有感官描写(白—红,色彩),也有动静描写(飞鸟—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思路如下,先找出景—“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再看情——“迁客,病身,愁人”。如果先有景,后有情,定是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