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雨 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亚,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①机杼:指织布机。 ②蛩:古书上指蟋蟀。③罢亚:稻摇摆的样子。

19.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9.(1)(6分)答:描写了秋天雨后农家繁忙劳作的景象。(3分)前一句写农妇伴着虫鸣织作。后一句写农夫在田间劳作。(3分)

20.(6分) 答: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对丰收景象的喜悦。(3分)写了秋日雨晴,稻香阵阵,男耕女织的一派丰收景象。(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描述诗歌的能力,考生作答本题的时候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描述诗歌。注意写景语句一般包含诗歌的意象。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诗人是在写:描写了秋天雨后农家繁忙劳作的景象。前一句写农妇伴着虫鸣织作。后一句写农夫在田间劳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主旨评价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抓住体现情感的画面和关键词语。比如本诗中的写农忙和秋收场景画面就蕴含着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因此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对丰收景象的喜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2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2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

22.描绘了一幅雨后春耕春景图。 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5分)

23.由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全诗均写春雨带来的“喜”意,但“喜”意不曾显露在字面上,而是蕴蓄在意象之中。一二句诗从侧面落笔,“语”字和“落”字含蓄的描写了耕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意;三四句诗从正面点题,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入春以来究竟下了多少春雨,作者发现塘水已经溢出,可以行舟了。诗人心头之喜也必似水一样溢出。(6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理解和描述能力,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后用自己的散文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写景句子,注意语言要简洁规范,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这样描述:描绘了一幅雨后春耕春景图。 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注意不光要挖掘情感,还要结合诗句分析。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本诗由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分析:全诗均写春雨带来的“喜”意,但“喜”意不曾显露在字面上,而是蕴蓄在意象之中。一二句诗从侧面落笔,“语”字和“落”字含蓄的描写了耕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意;三四句诗从正面点题,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入春以来究竟下了多少春雨,作者发现塘水已经溢出,可以行舟了。诗人心头之喜也必似水一样溢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金谷园①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落花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金谷园:晋石崇的豪华宅第,故址在今河南洛阳。石崇有爱姬,当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

21.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二首诗歌的首联和颔联进行赏析。

22.两首诗都写到了落花,但寄寓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试结合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21.①诗歌的前两联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落花。(2分)②首联中用颜色“红”和“素”借代落花;第二联中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1分)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花的姿态和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2分)

22.①两首诗都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杜诗尾句“落花”犹似“坠楼人,表达对坠楼人的怜惜之情;宋诗“各自伤”“忍相忘”表达作者不忍花落的伤感和惋惜。(2分)②杜诗还通过“繁华事散”表达的是一种沧桑之感;(2分)宋诗通过“花落犹舞”“骨有遗香”“付芳心与蜜房”表达了作者对落花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具体解释,最后答出效果。诗歌的前两联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落花。首联中用颜色“红”和“素”借代落花;第二联中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花的姿态和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这是一道探究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和注释,答题时注意题干是“不尽相同”意味着有相同和不同所以分析时要答出这两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后面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5..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16.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15.“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2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16.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2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6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明确了诗眼是什么后,结合着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考生注意诗眼一般都是典型的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可以得出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所以考生要注意认真阅读诗歌然后再进行答题,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本诗的手法有:借物抒情、比喻、视听结合。注意题干中要求简要说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

[注]牛山何需独霑衣:《韩诗外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23.写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23.“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登高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一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这优美的景色,读来使人神往。

24.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题干中问“写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往往很丰富,不只是一种,考生分析情感的时候,一定要多角度思考。本诗的情感主要是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16.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17.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6.两诗描写的画面都雄浑壮阔,气魄宏大;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5分)

17.第一问:“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直抒胸臆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山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二问:尾联的情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情景交融。(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先回忆《使至塞上》的诗句,找出写景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与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比较,从两诗的意境、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考虑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明确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即“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表现出来的情感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留恋山水的志趣,其中的情绪是积极乐观的。本题的第二问可以结合整首诗来分析,诗歌的前面的内容是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因此尾联的情感是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属于情景交融。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清 溪 行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描写清溪的秀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诗人开篇就赋予了清溪主观化的特性,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C.诗人在颔联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深邃。

D.诗人于尾联再次抒写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标题遥相呼应。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诗中没有描写清溪的秀丽景色,只是侧面写到了清溪的水清,也不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的情感是落寞郁闷的;C项“正面描写”错误,应是衬托手法;D项“与标题遥相呼应”错误,诗歌的尾联没有与标题构成呼应,标题中的“行”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8.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析。(5分)

9.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6分)

8.用典(1分)。诗人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寄托了迁谪意(2分);贾谊被贬后,又被征召入朝,这里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再次启用自己的愿望(2分)。

9.①适逢新年,思乡心切;②老年被贬,客居异乡;③时光流逝,归期渺茫。(每点2分)

诗歌白话译文: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②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8.“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9.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8.(6分)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2分)

9.(5分)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17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

16.(17分)

⑴(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⑵(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

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

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

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