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边的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1)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2)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传神所在。
2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1.(1)“拳”和“退”1分(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沙滩上一片明亮,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天空是如此广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1分(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
2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1分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1分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意对即可)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诗歌的炼字题,考生在作答这样的题型时要注意,先找出用的好的字然后把字放在诗句中进行解释和分析字用的好处。诗歌炼字一般都炼动词或者形容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再如本诗中的“拳”“退”字用的就很妙。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沙滩上一片明亮,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天空是如此广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主旨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般要结合背景和诗句中体现情感主旨的关键词汇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进行准确分析。例如本诗体现情感的关键诗句是:“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所以考生结合这一句就可分析: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现技巧。
20.说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两句诗的含意。
19.象征 拟人
20.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1分)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1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诗歌的手法题,本诗从整首诗来看都是以自然之路象征着人生之路的坎坷。从诗句“如果大山召唤我”“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两句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类试题,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情感主旨的探讨,考生要注意先从字面上解释诗歌的意思,然后再从深层次含义挖掘诗句的含义。因此可得出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__,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1)答: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当时村庄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
(2)答: 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之景象。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中圣:指醉酒之意。三国徐邈最爱饮酒,把清酒叫做圣人。
26.借助律诗常识,说说颔联中的“红颜”是指
27.孟浩然的“风流”主要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28.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本诗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26.人的青春年少时期(1分)
27.弃仕途而取隐遁,不慕荣利、自甘淡泊。(3分)
28.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情怀: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之情;尾联再次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以高山喻之,表现了李白与孟浩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4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本题颔联按照对仗要求,“红颜”对“白首”属于工对,它们的词性应该相同。“白首”即白头,指年老或指代老人,此处应是年老的时候。与之相对的“红颜”应指青春年少时期。此题比较简单,回答此题要利用诗歌常识,结合诗句的内容作出解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可从颔联以下几句中概括。轩冕,典故名,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弃轩冕”就是放弃仕途的意思。以下几句较简单,按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简介抒情。本诗主要采用直接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分析时,抓住关键词如“爱”“风流”“弃”“卧”“醉”“不事君”“可仰”等扣住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一
逢入京使 ( 岑参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长安,诗人曾住于此 ②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
(l)根据诗句,能推断出诗人是在向什么方向行进的途中遇到入京使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歌二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1檐楹:屋檐房柱
(3)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1)根据“故园东望”可知诗人是在向西行进途中遇到入京使的。(3分)
(2)表达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3分)
(3)一二句:以睡眠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3分)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晚点生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时作者东望故园,“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回望东面则表明作者面向西而行。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时需认真研读诗句,找到与试题相关的诗句加以分析理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此题抓住诗中“故园”“泪”“平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来答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问题非常明确就是考查诗歌的动静的运用,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诗词中的动景、静景,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一二句:以睡眠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晚点生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6.第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17.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16.“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1分)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分)
17.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2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具体解释,最后答出效果。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意境: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情感: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的一道试题,这是一道情感和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和注释,答题时要注意条清理顺,最好能把两问分开答。情感: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现代诗歌阅读。
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19.作者用了哪些意象表现青春的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两个意象分析其表现的意义。
20.诗人顾城创作过这样的诗句“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在口语中,我们不会说太阳是甜的,也不会用“一枚”这样的数量词来修饰太阳,诗歌的语言经常用一些反常搭配,请在《青春》这首诗中找到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意象:不再回来的夏日、掠过的云影、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发黄的扉页、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书、太仓促的书。表现的意义:“不再回来的夏日”——表现青春已经逝去,不再回返;“掠过的云影”——表现青春短暂,匆匆而去;“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表现青春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够清晰;“发黄的扉页”——表现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已结束很久,在记忆中变得陈旧了,不鲜明了;“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书”——表现了要好好地把握青春,珍惜青春;“太仓促的书”——表现了青春短暂,转瞬即逝。
20.“所有泪水也都已经启程”;说“泪水”“启程”,是一种反常搭配,“启程”说明为青春流逝而流下的泪水刚涌出,还远没有停止。“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面容”和“浅”“淡”是一种反常搭配,恰当地表达了没有好好领略青春、体味青春的内心感受。“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仓促”和“书”是一种反常搭配,作者将“青春”比作“书”,再用“仓促”来修饰,就将青春的匆匆而逝和拥有青春时对青春时光的不够珍惜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本诗的意象主要有不再回来的夏日、掠过的云影、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发黄的扉页、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书、太仓促的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浓缩精炼,描绘时要加以合理想象。诗歌中反常搭配有:说“泪水”“启程”;“面容”和“浅”“淡”;“仓促”和“书”是一种反常搭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古风·登高望四海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
16.诗歌的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暗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行路难》多是古人感慨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作,此篇中诗人感慨“行路难”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概括。
16.这是一幅苍茫萧索的清秋荒漠图(2分),秋霜覆盖,万物萧索,寒风吹拂,原野荒寒(2分),暗示了作者面对秋景时的凄怆与悲凉。 (1分)
17.对荣华易逝、命运坎坷的人生遭遇的感慨(富贵荣华如东去的流水般一去不返,万事皆有波澜,起伏不定)。对小人得志,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不满(白日被浮云掩去光辉,梧桐上栖息着燕雀,高贵的凤凰却落在灌木之上)。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想像陶渊明一样归去,又忍不住像冯谖一样弹剑高歌行路难)。(每点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的大致意思来总结,“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两句是:秋霜覆盖了世间万物,大风吹着原野,原野一片荒寒。由此可以得出这是一幅苍茫萧索的清秋荒漠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严霜”“寒风”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凄怆悲凉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后的注释重点理解“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几句的大致意思,结合这些诗句的意思分析行路难的原因即可,“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的意思是:富贵荣华如东去的流水般一去不返,万事皆有波澜,起伏不定;“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的意思是:白日被浮云掩去光辉,浮云漂浮不定;“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意思是:梧桐上栖息着燕雀,高贵的凤凰却落在灌木之上;“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运用典故,意思是:想像陶渊明一样归去,又忍不住像冯谖一样弹剑高歌行路难。根据这些句子的意思总结原因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泊 歙 浦①
[宋] 方 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① 歙(shè)浦:地方名。
16.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17.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
16.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3分)
17.“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 “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意象的分析较为简单,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名词即可;第二问要结合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如秋天的大雁、如霜的寒月,这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再加上人文景观“寒渚”“夜船”“孤城”等,以及始终人物的情感“客愁”可知表现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的是诗歌的炼字,首先要解释该字也就是“惊”的意思,然后把它放到整句中,考虑这句诗的含义,同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最后联系作者的情感整合答案即可。其中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2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3分。答动静结合、反衬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淘沙浪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__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8.这首词从表现内容看上片是( ),下片是( )。采用了( )表达方式?
19.表现本词主旨的句子是( )
20.本词描写海景,意境是阔大、雄浑、壮丽的,试着从词中找出一例体现这种意境的意象加以分析。
18.写景 评古论今(或评古颂今),而重在论今(或颂今)
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19.换了人间
20.“大雨、白浪、__”几个意象,营造出了海天相连、天地相接的浩渺、苍茫、辽阔的意境。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该明确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等句属于写景部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等句属于议论部分,这属于对诗歌结构技巧的鉴赏。该词的表达方式应当从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等角度考虑,根据第一问的分析可知,应属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诗歌的主旨句一般在开头或结尾,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句子,因此本词的主旨句应为“换了人间”一句。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首先根据诗歌找出其中涉及的意象,看作者赋予意象的特点,因此本题中要分析阔大、雄浑、壮丽的意境,就应当找出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如抓住诗歌中的茫茫的大雨、滔天的白浪、一片__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