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2.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12. “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2分)“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2分)“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3.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考查的是诗歌炼字考点。炼字类型题一般要先解释一下字义,然后把字放在诗句中说明效果。所以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答题,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主旨题,考生要注意作答情感主旨题时要抓住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情方式),一般的抒情方式有:怀古伤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很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诗人借物抒情: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题。
伤 愚 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1)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含义、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似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柳宗元的沉痛悼念之情。春天到来,溪水悠悠流淌,燕子兀自飞回,庭中荒草蔓生,榴花静静开放,只是草堂的主人却不在了。作者借景传情、托物寄意、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渲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芜、空落的景象,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结合本题要求,先回答“燕”的意向是否相同,再作分别分析。《伤愚溪》中“燕飞回”不因草堂有无主人,体现了自然不变的永恒,衬托人事变迁;《浣溪沙》中的“花落去”与“燕归来”相对,寄托了词人乐观通达。答题时要准确记忆《浣溪沙》中描写“燕”的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公式:诗句描述内容+诗歌中的主旨。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评价。诗题“伤愚溪”中的“伤”,以及诗中所描写的物象,结合注解的相关提示,可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中的“水”“草”“燕”“山”所描绘的画面,运用的借景传情、托物言志手法来渲染荒寂景象,寄托对友人的哀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种梅①
刘翰
凄凉池馆欲栖鸦,彩笔无心赋落霞。
惆怅后庭风味②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于宋亡之后,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重返故里时所作。
②后庭风味:陈后主不理朝政,奢淫无度,常集众狎客作乐,并自制新曲《玉树后庭花》。
(1)诗人为何“无心赋落霞”?
(2)请就三、四句的表现手法做简要赏析。
(1)①时光流逝,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忧世伤时,不禁有凄凉之感。②因这凄凉之情,再加上诗人的清高嫉俗,故无心在词藻上争一日之长,无心在文坛上追逐名誉。
(2)①用典。诗人用陈后主的“后庭风味”,揭露宋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的奢靡之风,表达诗人对此的鄙视之情。②对比手法。诗人用陈后主的奢靡消沉与梅花的高洁不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清高嫉俗之情。
【解析】
(1)本诗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后注解,理解诗词本身,诗人“彩笔无心赋落霞”的意思是诗人无心在诗词上写出华丽的词藻一争长短。因为“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重返故里时”,看到的是“凄凉池馆欲栖鸦”的破败场景,这种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景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加之诗人本身的清高傲世,所以“彩笔无心赋落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后庭风味”是用典,借陈后主不理朝政,奢淫无度的典故揭露宋统治者的奢靡误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恨之气。用陈后主的奢靡消沉和自己种梅花的清高之举对比,表达了自己的高洁不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 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7.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18.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7.(5分)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3分)
18.(6分)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这里面说的如何表达?其实就是在考查诗歌的手法,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不难发现本诗是用“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考生只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别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14.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13.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4.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描写暮云沉沉,阻断视线,而乡思如水,回望来时别路,曲折绵延而至于事业之外,入于暮霭之中。迢迢万里,何时得归?路极远,足以望眼迷离;归期遥,更使情思凄迷,以凄迷之心观迷离之路,顿生茫茫之感。解答此题,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基本意思,然后加以概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地区,有雨雪,只能见狐迹、马蹄,说明人烟稀少。“别路”即离开家乡的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强调远,写出这是个被生命遗忘的地方,惟有狐兔出没,使落寞、压抑和失落感,油然生于征人心中。“旗彩”因为天冷冻坏,“鼓声”因为地暗而感觉声音也小了。强调的是天气寒冷。而这里的戍卒自然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更增添思乡之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题。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20.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1.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20.(5分)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1.(6分)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的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描写方面、修辞方面、表现手法、抒情技巧。颔联为写景句。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__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花开雪霁天"或许是写实,在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的花儿盛开、看到大雪停了,天放晴了,心情本该别提多么高兴,但综合全诗来看,可看作以乐景写哀情。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寥寥三个字却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急于想知道答案。结果每个人都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丝毫的平复,新的新捐杂税已“霜风雪雨严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的反差,震撼人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小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睛。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3.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4.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
13.“途中”所见景致:雨后云开天晴,燕戏花下,鸠鸣树梢,江面帆影隐隐可见,山舍机杼微微可闻,水边柳丛传出几声莺啼(4分,每联景1分)。诗人情趣:醉心自然,热爱春天。(2分)
14.(5分)本联运用了融情于景和拟人化写法,生动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春花之下,双燕正在教育儿女,一家子其乐融融;树梢之上,雄鸠正在呼唤雌鸠,夫妻俩情意绵绵。 画面既富于自然生机,也似染上人间温情,充分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寄寓了诗人爱热自然、赞美春天之情。(手法占1分,两种手法答及其一即可。画面情境占 2分,每个情境1分。画面特征及表达效果占2分,其中画面特征1分,表达效果1 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3.“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具体指哪些情感。
13.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
14.“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竟晓月空明”指抬头看,月光空明,已是拂晓,整夜未眠。暗示诗人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5)体味诗词的感__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神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A
【解析】
试题分析: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判断不准。本诗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26.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每天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B.颔联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闲适。
C.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独见匠心。
D.尾联引用陶渊明和楚狂接舆的典故,并将自己比作他们两人,生动刻画了诗人狂放的隐者形象,表达与朋友在辋川闲居之乐。
27.下列对诗歌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转”“日”两字用得巧妙。“转”写出山体颜色渐变的动态,“日”写出太阳照在流动的溪水上泛出粼粼波光的动态。寥寥十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B.“墟里上孤烟”中的 “上”字,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渡头余落日”,剪取落日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为读者留下广阔空间。
C.首联和颈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
D.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隐士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6.D
26.A
【解析】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理解类的试题,这类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考生要认真读诗,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本诗是写诗人和友人的,所以,D.尾联引用陶渊明和楚狂接舆的典故,并将自己比作他们两人,错。应该是写“将友人和自己分别比作接舆和陶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对应选项中的内容认真进行合理的判断。根据对诗歌的理解,选项A中说“日”写出太阳照在流动的溪水上泛出粼粼波光的动态。错。“日”指每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