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 白 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4.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15.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14.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冷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5分)
15.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答题时注意意象特征,“霜雪”渲染的“冷清”的特征,反应内心的孤寂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注意意象的普遍的作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手法上是渲染一种“冷清”的氛围,情感上表达“孤寂”之情。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比阅读的题目,注意情感的相同“孤寂”,手法上辨析有难度,都写月一个是“望”一个是“避”。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比较阅读注意读懂题干,情感上的相同,既然相同抓住李白诗歌中的“怨”可知是孤寂之情,手法的异,注意人和月的关系的处理,前一首是“望月”,第二首诗“避月”。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诗人具体的处理人和月的方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6.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①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②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17.①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②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该题考核赏析诗句,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理解时应抓住该句中描写角度。描写技巧: ①观察角度变化:移步换景法、空间转换法 ②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等感受相结合。③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句中“静”,听觉角度,“深”,视觉角度。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游”、“一遣”、“唯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题。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14.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15.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14.①上句俯视露湿芳革,鲜花争艳,下句仰观山峰耸峙,白云缭绕。②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③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15.①清幽。②首联写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③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句赏析的题目注意答出写景的顺序——俯仰结合,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创设的意境——清新空灵和表达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赏析诗句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然后从手法上赏析,手法主要从修辞、表现手法、写景的方式、炼字的角度赏析,指明首发后注意分析效果,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此题注意是写景的顺序、运用的手法、创设的意境额和表达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眼并结合诗歌分析的题目,注意整首诗是景物描写,诗眼应该是反应景物特征的词语,即“清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每一联是如何体现“清幽”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诗眼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景物特征、诗歌的主要情感,诗歌的结构关键等,此题是以景物描写为主诗歌,所以诗眼应该是景物的特征“清幽”,答题时注意“诗眼”是整首诗歌的,所以分析时要联系诗歌的每一联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6.赏析作者在颔联中表现音乐带给听者感受的主要艺术手法?
17.比较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与《春江花月夜》中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说说二者感情相同之处,并请结合诗句赏析。
16.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1分)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1分)(答“侧面描写”、“想象”、“虚写”的也可)
17.两首诗都写人世的悲欢,都运用对写法表达了相思离别之愁。(3分)“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作者在颔联中表现音乐带给听者感受的主要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手法。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听筝”,是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把听觉转化为视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㈠、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㈡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如题干问的是“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比如本题,从修辞角度来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者答通感也可以。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说说二者感情相同之处,并请结合诗句赏析”,这是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题干中明确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相同之处”。《听筝》一诗,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是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两首诗歌的相同情感作答;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叹息”;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这两处诗句中都有直接的情感词,“愁”“思”“相思”等词语提示了诗句的情感;同时诗歌中还有间接的隐性的情感词,比如“独”“空”“谁家”“何处”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16.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17.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16.(5分)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17.(6分)这首词借景抒情(2分)。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1分)。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同样没有写人,而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门外”是祠庙之外,行客过往匆匆,江中的风帆片片逐去。这里不露痕迹地反套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黑夜笼罩着江面,白天热闹的景象已经消失;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稀疏灯火——俨然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首词写祠庙祈祀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皆可作画景,写出秋天萧瑟的气象与水乡风光。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写情。这首词正是如此,全词借萧疏的秋景,抒发了一种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蒲生行
(南北朝)谢朓
①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②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③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④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⑤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2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2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①写蒲的生长环境艰险,“托身”一语显露心中悲苦。
B.诗句②写蒲在春露降临分享恩惠,因严霜摧残而颜色憔悴。
C.诗句③前句写哀景,后句抒乐情,属于“以哀景写乐情”。
D.语言平实质朴,意境凄凉阴冷,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2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3.古体 / 乐府
24.C
25.(1)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不甘心险恶环境的束缚,并运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但最终结果却是徒劳无益。(2)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⑤写其对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
【解析】
23.古体 / 乐府。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24.C注意抓好关键词,理解诗句。从诗句中的“恐”可知不是乐情,是哀情。
25.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注意从全诗把握诗歌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的关键词,概括准确。从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却是徒劳无益。概括出作者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从⑤写其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概括出作者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注意分条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2.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1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12. “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2分)“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2分)“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3.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考查的是诗歌炼字考点。炼字类型题一般要先解释一下字义,然后把字放在诗句中说明效果。所以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答题,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主旨题,考生要注意作答情感主旨题时要抓住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情方式),一般的抒情方式有:怀古伤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很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诗人借物抒情: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题。
伤 愚 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1)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在诗中的含义、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似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柳宗元的沉痛悼念之情。春天到来,溪水悠悠流淌,燕子兀自飞回,庭中荒草蔓生,榴花静静开放,只是草堂的主人却不在了。作者借景传情、托物寄意、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渲染愚溪故居寂静、荒芜、空落的景象,在物是人非的对照中寄托对友人长逝的哀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结合本题要求,先回答“燕”的意向是否相同,再作分别分析。《伤愚溪》中“燕飞回”不因草堂有无主人,体现了自然不变的永恒,衬托人事变迁;《浣溪沙》中的“花落去”与“燕归来”相对,寄托了词人乐观通达。答题时要准确记忆《浣溪沙》中描写“燕”的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公式:诗句描述内容+诗歌中的主旨。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评价。诗题“伤愚溪”中的“伤”,以及诗中所描写的物象,结合注解的相关提示,可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句中的“水”“草”“燕”“山”所描绘的画面,运用的借景传情、托物言志手法来渲染荒寂景象,寄托对友人的哀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种梅①
刘翰
凄凉池馆欲栖鸦,彩笔无心赋落霞。
惆怅后庭风味②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于宋亡之后,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重返故里时所作。
②后庭风味:陈后主不理朝政,奢淫无度,常集众狎客作乐,并自制新曲《玉树后庭花》。
(1)诗人为何“无心赋落霞”?
(2)请就三、四句的表现手法做简要赏析。
(1)①时光流逝,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忧世伤时,不禁有凄凉之感。②因这凄凉之情,再加上诗人的清高嫉俗,故无心在词藻上争一日之长,无心在文坛上追逐名誉。
(2)①用典。诗人用陈后主的“后庭风味”,揭露宋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的奢靡之风,表达诗人对此的鄙视之情。②对比手法。诗人用陈后主的奢靡消沉与梅花的高洁不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清高嫉俗之情。
【解析】
(1)本诗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后注解,理解诗词本身,诗人“彩笔无心赋落霞”的意思是诗人无心在诗词上写出华丽的词藻一争长短。因为“避居武夷山中十年之久,重返故里时”,看到的是“凄凉池馆欲栖鸦”的破败场景,这种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景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加之诗人本身的清高傲世,所以“彩笔无心赋落霞”。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后庭风味”是用典,借陈后主不理朝政,奢淫无度的典故揭露宋统治者的奢靡误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恨之气。用陈后主的奢靡消沉和自己种梅花的清高之举对比,表达了自己的高洁不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 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7.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18.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7.(5分)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3分)
18.(6分)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这里面说的如何表达?其实就是在考查诗歌的手法,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不难发现本诗是用“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考生只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别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