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14.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并简析之。
15.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14.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2分)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诗歌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15.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3分)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画面的题目,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扁舟”“夜雨”“笛”“落叶”“西风”“门”描绘,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的意境答题的方式基本是抓住意象对诗句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明确手法、点明情感。如此题“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意境)的图画。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描绘)诗歌融情于景,(手法)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情感)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首歌情感并和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题目,注意《登高》的情感的“深广”除个人情感还有忧国忧民,二此诗注意是个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题干的提示,一个是“浅窄”,一个是“深广”,“深广”主要是个人情感之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浅窄”主要是个人情感,探究个人情感要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生白发”“华年如水”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4.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14.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15.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一别”“胡骑”“长驱”“行剑外”“兵戈”“思家”等词语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一别”“胡骑”“长驱”“行剑外”“兵戈”“思家”等词语作答。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题目,塑造人物的形象主要有注解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间接的烘托对比等。此题主要是之间的描写。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塑造人物的形象的手法主要是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间接的主要是环境的烘托,他人的对比,典故的运用等,此题组要是直接的行为的描写,通过“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等行为表现人物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4.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
15.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5.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从诗歌中高低和颜色等着手分析,还有注意在抒情上的特色“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着眼点注意视听结合,绘声绘色,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顺序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15.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抒情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辨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对比阅读的题目注意是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分析,抒情方式从大的角度主要书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过零丁洋》属于直抒胸臆,而此诗前句属于直抒胸臆,后句属于间接抒情,答题时注意答出是如何间接抒情的。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1)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
(2)“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1分)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1分)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1分)
(2)表达对南宋当权者苟求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2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2分)
(3)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1分)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1分)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里要求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依依”一词的运用妙处,需要首先解释“依依”的内涵,然后分析与此相关的情感内容等,这样思考,才能使作答准确、全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赏析炼字艺术,常见的答题步骤为: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同时,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照题目要求拟写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注意分析“依依”的含义。
(2)试题分析: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陆游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既然无功空老,则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一般是: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5.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抓住注释。一般注释有: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本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一句中的“无功老”与“有梦归”的真正内涵,不难得出答案。
(3)试题分析: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陆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写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如本诗中,写“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可见内容。(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如本诗便是选择了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来进行写作。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⑵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
(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乐景写哀(反衬)(3分)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对于第一问,应先到诗歌中找出景物,然后把与“春生”有关的摘抄出来即可。第二问,应先辨别景物的类型,即哀景或乐景;因为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然后再看诗歌中的情感是乐情还是哀情,以此辨别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解题思路: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比如本题中,所写的景物有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属于乐景,而自己却“沦落在江州”,故乐景衬哀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从诗句中的“故园”“沦落在江州”可以知道诗人的处境,应是被贬谪在江州,同时用“觅”来形容春天,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是针对诗歌的尾联提问,提问的同时,不仅涉及情感,同时也涉及抒情的方式。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答张十一
韩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4.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5.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14.“竞”“闲”(2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2分)“竞”“闲”写出了春天野景的勃勃生机。(1分)
15.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对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读题干“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明确答题范围,“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明确答题角度。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竞”竞相、竞争;“闲”清闲自得。(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竞”“闲”写出了春天野景的勃勃生机。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题干“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确定范围;然后看情感的表达:这一联是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答张十一”,说明这是一首应答诗;结合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这是一首贬谪诗;再结合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可以理解为:这一联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对月思故山 朱熹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①凝余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①泫:晶莹的样子。
16.颈联中的“稀”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17.尾联中的“情”包括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稀”是“稀少”的意思。(1分)用一“稀”字,一方面表现了月明之夜星星显得稀少的夜空特点(2分),另一方面借星星的稀少衬托自己的孤苦无依。(2分)
17.)①羁旅思乡之愁。(1分)诗人通过沉夜、凉月、泫露、素晖、疏星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寂寥的意境,衬托了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现了自己思乡却不知归期的无奈痛苦之情。(2分)②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初秋深沉夜色中,冰凉的月光浸满柴扉,露珠泫然欲滴凝结着月色的余光,远处的山川被明亮清澈的月光笼罩,林中的青竹与月亮相映衬,天上银河数点疏星,这般清冷的新秋夜景也令诗人陶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思乡诗。初秋夜色深沉,冰凉的月光浸满旧木门窗,露珠泫然欲滴凝结着月色的余光,远处的山川被明亮清澈的月光笼罩,林中的青竹与月亮相映衬,天上银河只有数点疏星,这一夜啊我愁思无限,何时我才能回归故乡亲人的怀抱呀!第1小题考景语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稀”是“稀少”的意思。既是景语:表现了月明之夜星星显得稀少的夜空特点;又是情语:借星星的稀少衬托自己的孤苦无依。两点结合即为答案。第2小题考情感探究:既有羁旅思乡之愁,也有故乡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答题重点在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景语分析题: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景语时千万不忘情语。(2)情感探究题:一看标题,二看尾句。题目是“对月思故山”,尾句是“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均体现出羁旅思乡之愁与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另外分析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15.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句中的“阑干”“角声”两个意象从动静、视听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的手法的题目,分析写景特征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顺序主要是高低、俯仰、远近,着眼点主要是绘形、绘声、绘色或视听结合,手法主要是烘托、渲染、动静、虚实。此题主要是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客泪”“愁”“归心”“行朝”“盗贼”和注释中的“北宋灭亡”等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客泪”“愁”“归心”“行朝”“盗贼”和注释中的“北宋灭亡”等词语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重山
章良能【注】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注】章良能:南宋词人,晚年曾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参政知事等官职。
14.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有人认为此词下阕的抒情妙在“起伏摇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描写了暮春季节柳荫浓重、百花盛开的景色。小栏杆围着的红芍药已经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雨后初晴,风软烟淡,鸟鸣之声细碎;春日迟迟,偶有浮云飘过。(3分)表达了诗人对暮春之景的无限喜爱之情。(2分)
15.诗人先抒发感慨,不要为往事而沉吟,要趁着眼前的美好春光和身闲自在,登临览胜,一快胸襟;但登临之后却又触景伤神,心情转向惆怅,年少登临时那种豪情壮怀,却已随流光而消逝,无从寻觅。(4分)诗人面对春光将尽之景,登临后百感交集,先自劝__,后自感自叹,一种岁月催人老,壮志未酬之情溢于言表。(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对诗中“柳暗花明”“小阑”“红芍药”“鸣禽”“雨”“风”等意象、意境特征和“身闲”隐含的情感的概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景象,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歌的画面,可以用意象概括,也可以具体的描绘,然后概括出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一般的方式是“通过……意象,描绘了一副……(意境特征)的……(时令、地点)图景,表达了……情感)。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表达情感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中的“起伏摇曳”,实际就是情感的变化,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身闲”“旧游”“不堪寻”表现的情感的变化。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对诗歌情感的评价题目,诗歌的情感评价要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运用诗歌的具体的内容解释这种特色,如此题中题干中“起伏摇曳”,实际就是情感的变化,抓住诗中“身闲”“旧游”“不堪寻”可以看出情感是有喜而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4.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5.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3分)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抓住诗中的“紫”“黄”和“香”作答,还要结合典故分析菊花的品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由表及里,首先分析表面的特征:色美、味香,还要注意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写物是为表达志向,所以还要注意分析和人相同的品格,结合诗中的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可以看出四“品高”。
1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禁重露”“怯”“愿”等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禁重露”“怯”“愿”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