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白描(1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2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2分)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1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2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2分)

(手法1分,具体说明2分,手法的作用2分)

(2)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3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1分),对百姓勤劳(1分)的赞美(1分)。(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且是描写技巧。颔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描写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说“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是针对描写技巧来设题,描写手法包括细节、白描、动静、虚实等题干明确了答题的方向,考生只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即可。(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考生应首先答出“芦溪”的特点,再回答诗人的情感。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需要先找出写该形象的诗句,然后再具体分析。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1)“风花误入长春苑”一句中,“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误入”?

(2)诗中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请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1)1.“花”指雪花。(2分)因为正值严冬,长春苑中本不应有花开,但雪花犹如梨花绽放,所以说“误入”。(3分)

2)(1)以“马亦惊”侧面写出漫山皆雪、一片银白的美丽世界。(3分)

(2)以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侧面写出雪景之美丽。 “我先行”,欲先赏为快,不让牛羊破坏雪的纯洁,甚至为欣赏大雪融化之景还要留宿僧榻。(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风花误入长春苑’一句中,‘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误入’”,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意象。诗歌的标题“雪后到乾明寺遂宿”中“雪后”给出了当时的环境;颔联中“风花误入长春苑”写寺中雪景。岑参即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苏诗“风花意境相仿。”出句写乾明寺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正严冬,梨花不当开,故置一“误”字。对句写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故说“云月长临不夜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认真审题,审出题目所问,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是针对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设题,第二问是针对诗歌的内容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内容、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风花误入长春苑”,这句话的意思是“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同时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标题来理解,题目是“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雪”字也提示了“风花”之意。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中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请列举两例,加以说明”,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本诗“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雪景”,要求“列举两例”说明。侧面描写就是借助他人、他物的表现来体现中心之景,此处的中心之景是“雪”,诗歌首联用温庭筠、韦庄诗意,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颔联写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故说“云月长临不夜城”;颈联“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践踏,破坏她的纯洁,以诗人对景色的喜爱来写雪景之美。尾联写“遂宿”。前句写留宿乾明寺,后句申说留宿的目的是要欣赏大雪融化之景。雪大,融化时的雪水必多,流动时会发出声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指明了方向,“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这是考查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理解了“侧面描写”的含义,再到诗歌中找到侧面写“雪”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首先应找出句中的景物,“风”“青锦褥”,同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风是“乱”,“青锦褥”指的是庄稼地,突出其绿,其广;再结合诗句描述画面,用四字格或二字格概括出画面的特质,最好再写出这个画面反映出的情感,就更完美了,如:写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比如本诗中,就应抓住“风”“万畴青锦褥”等景物进行描写。(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而本题所给的句子营造的特点是生机勃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中,“遥”说的是雨后河水上涨后两岸相隔之远,而人们隔着那么远的河水依然是大声互语;“忽”是形容鹭鸟立于树枝之上时,因树枝折断忽然惊飞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类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副词。本题中所给的“遥”和“忽”两个字都属于副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本题中的“遥”结合诗句之后可以发现,是说河面之广,更能体现人物兴致之高;“忽”是形容鹭鸟被惊飞的情态。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答案了,题目是“喜”,尾联是“愁”,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指明了方向,“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一“喜”一“愁”,形成反衬。(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这首诗写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种。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①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请)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请;②融情与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③视觉听觉结合,春草茂盛,杨花飘零,是眼中所见;杜鹃哀鸣是耳中所闻。(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手法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动静、视听、情景的关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写景特征的题目,分析写景特征的切入点是写景的顺序,着眼点和所用手法,此题的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或绘声绘色,手法是寓情于景和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4.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15.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4.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2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3分)

15.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这是考查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一个“应”字说明后面的内容属于想象,诗人以虚写之景收尾,寓情于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别宋常侍》中,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杜陵”,古县名,在长安东南,此以“杜陵北”指长安。“汉川”即汉水,汉中位于汉水的东北,故以“汉川I东”指汉中。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故先着一笔以记其事。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比如本题中涉及的两首诗歌,从诗歌的标题中即可知道,都是送别诗,共同的情感应是惜别之情;但本题是考查不同之情,故应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4.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15.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

答:

14.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2分)作用:①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触动(撩拨、勾起)了思妇的诸多感情;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每点2分,对两点即4分)

15.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2分)此联把主题从个人的相思之情拓深到期盼平定战乱、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上来,社会意义更广泛了。(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20.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2分)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3分)

21.①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分)②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2分)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王藉诗中“噪”、“静”,与崔颢诗中“响”、“静”,可以判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以动衬静。崔颢诗中第三联,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判断分析时应紧抓关键字,如“噪”、“静”、“响”。

21.

试题分析:第一首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崔颢诗中用幽静的情趣,轻灵简净的笔触,素淡、匀润的色调,刻划若耶溪的山水幽境,表现自己处在这清净幽美环境中的愉悦、宁静心情。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归念”“悲”“幽”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4.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15.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4.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等手法,(2分)“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2分)

15.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2分)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描述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还要分析诗句运用的手法以及炼字的情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角度回答,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修辞的的手法和情景的关系。然后从内容的角度回答,内容包含情感。此题主要是表现途中和回家之后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词中的“斗酒”“醉不眠”“惜别”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斗酒”“醉不眠”“惜别”等词语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3.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14.全诗以“泪”始,以“笑”结,试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13.颈联写“贫”与“贵”,运用对比手法。离乱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有志之士屈居底层,无所作为;权贵高踞豪门,吟风弄月。对贫士而言,生活艰难辛酸。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的不公,流露了自己的不满。

14.作者以“泪满缨”入题,写出诗人多年流离不寻常,故旧相见泪潸潸的悲凉心境。“开口笑”中包涵着战事频仍身如浮萍的无奈,与东吴生相遇,也只好一笑而已。在作者内心也希望战乱早日平息,天下复归太平,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怀着希望和憧憬。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准确辨识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侧重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答题模式一般采用手法+具体分析+效果。本诗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然后结合全诗,联系诗人情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是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的情感是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请注意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本诗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变化可作为诗歌构思的线索。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5.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16.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15.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16.最后两旬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首先答出“空”字在诗歌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一般的都要有炼意,景物描写的诗句都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答题时先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效果,即所表达的情感。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首先答出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如此题首先答出借景抒情,然后分析什么景,什么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主要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