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__,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7.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3分)

18.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考生作答: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只要在诗歌中找到所谓的诗眼就可以了,考生在找到诗眼后要结合诗句做相关的效果说明: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

(1)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考生应关注全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诗歌主要描写荆门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有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这是考察炼字,首先在诗句中解释两字的含义,然后从作用和情感方面来分析两字。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深” 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20.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指出并分析其妙处。

21.若把第四句中的“星火”换成“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0.“斜”字最妙。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写诗人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三句和二句自然地沟通。

21.不好。因为“江枫渔火”句写的是近景,看得清,故能确定是“渔火”;而本诗“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还是“灯光”?正因为如此,用“星火”反更易让人产生想像。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一般诗中最具表现力的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所以要格外注意。第三句“斜”最具表现力。“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该题是诗歌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炼字题如何解答?① 找出关键字或词,并理解它的含义;②将该字还原到原句进行理解;③ 点出该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该字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如该题中“斜”,先从句意理解,再从情感入手分析。

21.

试题分析:分析词语的妥当必须放在诗的意境中,此处是远景的勾勒,应用“星火”更好。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该题考核赏析诗句中的字词,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理解时应抓住该句中描写角度。描写技巧: ①观察角度变化:移步换景法、空间转换法 ②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等感受相结合。③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句中“星火”,观察角度,远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4.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5.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

14.“途中”所见景致:雨后云开天晴,燕戏花下,鸠鸣树梢,江面帆影隐隐可见,山舍机杼微微可闻,水边柳丛传出几声莺啼(4分,每联景致1分)。诗人情趣:醉心自然,热爱春天。(2分)

15.本联运用了融情于景和拟人化写法,生动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春花之下,双燕正在教育儿女,一家子其乐融融;树梢之上,雄鸠正在呼唤雌鸠,夫妻俩情意绵绵。画面既富于自然生机,也似染上人间温情,充分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寄寓了诗人爱热自然、赞美春天之情。(手法占1分,两种手法答及其一即可。画面情境占2分,每个情境1分。画面特征及表达效果占2分,其中画面特征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干明确问的是“哪些‘途中’所见景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本诗写诗人春日途中所见,从苦雨忽而放晴写起,开始就流露出一种惊喜愉悦之情。接着写花下引雏的双燕,写枝头唤偶的鸣鸠,写远处江面的帆影,写空山农舍的机杼声,给人一种上下远近、耳目所及、美不胜收的印象。最后则集中突出一个镜头,用最美的意境结束全诗,赏心悦目,令人难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首先应学会切分题干,比如本题中,“哪些”说明所见景致并非一点;“‘途中’所见景物”明确对象,“情趣”,答案还应涉及情感。然后考生应到诗句中把景物全部找出来,这首律诗,四联中几乎每句话都涉及景物,故考生应将这些内容概括出来;同时借助景物的特点和直接的情感词“爱”来体悟其中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首先要弄明白诗句的内容,颔联是作者途中所见,只见双双乳燕花下习飞,斑鸠在树梢上鸣着春情。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明确表现手法,然后描摹诗句,分析画面特征及表达效果。本联运用了融情于景和拟人化写法,生动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画面既富于自然生机,也似染上人间温情,充分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寄寓了诗人爱热自然、赞美春天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和鉴赏的要求,比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颔联”;然后要回忆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即鉴赏的角度,多为技巧手法、描写方式、遣词造句等;接着就要看诗句所写的内容,看诗人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引”“教”“唤”等字把燕子、鸠鸟拟人化,既有自然风物的可爱,又有人间的温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7.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

8.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①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写远山、近水、垂柳等,从听觉写莺语,从触觉写日暖、风来,从嗅觉写草香。②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远山,再写近水,最后写身边的细草,层次分明。③比喻:莺语、草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3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8.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这样的结尾使诗有了未尽之意,给读者留下无限之悬想,使诗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前三联。首联写早春二月,郊外早已榆槐吐嫩,春色满原野。“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颔联为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山一抹,衬以皑皑的未融积雪,色彩鲜明;下句则写水面波明似镜,映出了垂杨的倒影。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颈联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嗅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诗人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重点考查修辞手法“比喻”,以及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由远及近。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由远及近的写景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关键词“最后两句”“ 怎样的情感”“好处”。最后两句“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委婉含蓄,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最后两句”。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当时南宋抗金形势严峻,时好时坏。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1)(5分)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总说1分,描述每句2分)

(2)(5分)示例: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分析一种方法3分。若答“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比喻”等,分析合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这是考查诗歌的景象,答题时应结合诗题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把握二、三联中的景物,最后抓住其特点进行描述。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__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抓住其特点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比如本诗中,就应抓住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第二联写江流和山岭树林,第三联写竹枝、风、乌云等。(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而本题所给的句子营造的特点是生机勃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描写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说“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要求“任选两种”,这里答题的角度就多了。(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白描(1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2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2分)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1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2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2分)

(手法1分,具体说明2分,手法的作用2分)

(2)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3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1分),对百姓勤劳(1分)的赞美(1分)。(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且是描写技巧。颔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新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描写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说“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是针对描写技巧来设题,描写手法包括细节、白描、动静、虚实等题干明确了答题的方向,考生只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即可。(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试题分析】从题干来看,考生应首先答出“芦溪”的特点,再回答诗人的情感。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需要先找出写该形象的诗句,然后再具体分析。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

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褐,待听摧檐泻竹声。

【注】本诗写干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1)“风花误入长春苑”一句中,“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误入”?

(2)诗中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请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1)1.“花”指雪花。(2分)因为正值严冬,长春苑中本不应有花开,但雪花犹如梨花绽放,所以说“误入”。(3分)

2)(1)以“马亦惊”侧面写出漫山皆雪、一片银白的美丽世界。(3分)

(2)以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侧面写出雪景之美丽。 “我先行”,欲先赏为快,不让牛羊破坏雪的纯洁,甚至为欣赏大雪融化之景还要留宿僧榻。(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风花误入长春苑’一句中,‘花’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误入’”,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意象。诗歌的标题“雪后到乾明寺遂宿”中“雪后”给出了当时的环境;颔联中“风花误入长春苑”写寺中雪景。岑参即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与苏诗“风花意境相仿。”出句写乾明寺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时正严冬,梨花不当开,故置一“误”字。对句写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故说“云月长临不夜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认真审题,审出题目所问,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问是针对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设题,第二问是针对诗歌的内容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内容、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风花误入长春苑”,这句话的意思是“隆冬之季东风误吹,寺庙如长春苑梨花开遍”,同时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标题来理解,题目是“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雪”字也提示了“风花”之意。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中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请列举两例,加以说明”,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本诗“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雪景”,要求“列举两例”说明。侧面描写就是借助他人、他物的表现来体现中心之景,此处的中心之景是“雪”,诗歌首联用温庭筠、韦庄诗意,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颔联写乾明寺月光照于上,雪光映于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故说“云月长临不夜城”;颈联“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践踏,破坏她的纯洁,以诗人对景色的喜爱来写雪景之美。尾联写“遂宿”。前句写留宿乾明寺,后句申说留宿的目的是要欣赏大雪融化之景。雪大,融化时的雪水必多,流动时会发出声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指明了方向,“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描写雪景”,这是考查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理解了“侧面描写”的含义,再到诗歌中找到侧面写“雪”的句子进行分析即可。(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3)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4分。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首先应找出句中的景物,“风”“青锦褥”,同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风是“乱”,“青锦褥”指的是庄稼地,突出其绿,其广;再结合诗句描述画面,用四字格或二字格概括出画面的特质,最好再写出这个画面反映出的情感,就更完美了,如:写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比如本诗中,就应抓住“风”“万畴青锦褥”等景物进行描写。(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而本题所给的句子营造的特点是生机勃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中,“遥”说的是雨后河水上涨后两岸相隔之远,而人们隔着那么远的河水依然是大声互语;“忽”是形容鹭鸟立于树枝之上时,因树枝折断忽然惊飞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类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副词。本题中所给的“遥”和“忽”两个字都属于副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本题中的“遥”结合诗句之后可以发现,是说河面之广,更能体现人物兴致之高;“忽”是形容鹭鸟被惊飞的情态。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答案了,题目是“喜”,尾联是“愁”,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指明了方向,“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一“喜”一“愁”,形成反衬。(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这首诗写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种。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①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请)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请;②融情与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③视觉听觉结合,春草茂盛,杨花飘零,是眼中所见;杜鹃哀鸣是耳中所闻。(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手法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动静、视听、情景的关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写景特征的题目,分析写景特征的切入点是写景的顺序,着眼点和所用手法,此题的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或绘声绘色,手法是寓情于景和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