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运用了什么手法?

2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21.诗人用“ 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21.解答第一问要结合诗句来回答,“霁霞散”是说早霞已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说明残星未落,“山径人稀”是说行人很少,“啼鸟两三声”,鸟叫声稀少,说明时间还早,作者是运用了这些具有早行特征的景物来写“早”。解答第二问诗句运用的手法,应该明确“啼鸟两三声”是写声音,由于是早行,山间应是很静,因而写稀少的鸟鸣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这里可以联系“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来分析。

22.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1)诗歌标题;(2)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诗歌的题材类型;(4)景物形象特点;(5)典型意象;(6)诗后注释(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该题应当结合下阕中具体诗句来分析,“心共马蹄轻”表明了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然后诗人写到“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在诗人的笔下青山和流水都含情脉脉,这是运用拟人手法,同时说明作者欣赏着这山间美景,心情十分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6.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17.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6.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17.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考生只要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数峰清瘦出云来”中的“清瘦”和“出”字用的非常好,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1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①“出”字是“出现、突显”;几座山峰从云层中突显出来。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②“清瘦”,这里是高耸峭拔的意思,几座高耸峭拔的山峰从云层中突显出来。“清瘦”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既突出了山峰的高耸挺拔,更体现了作者的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操守。

14.①作者见到嵩山时的惊喜和亲切之情。

② 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或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张耒晚年罢官后,日子非常清贫困顿,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 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 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 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①齐安郡, 即黄州 。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 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6.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 吟啸抒怀, 看似闲适自得; 颈联中雨夜人散, 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17.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 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却遭人排挤, 壮志难酬。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颔联写诗人看到值得欣赏的云水景象,舒畅地吟啸歌咏自己的志向与胸怀;颈联写雨夜聚会散后,诗人酒后醒来,只闻雁声不见人的孤独寂寞。看似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句来看,至少可以提炼出两种表达技巧,一是用典,“赤壁争雄”自然联想到三国赤壁之战;二是对比,三国英雄赤壁争雄与现在“唯有蓑翁坐钓鱼”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课内精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 俗韵:风俗。 B.桃李堂前 罗:排列。

C.虚室有余闲 余闲:空闲的时间。 D.依依墟里烟 墟里:村落。

14.下列对《归园田居》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__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1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3.A

14.D

15.D

【解析】

13.

试题分析:A俗韵,情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 项里的“社会制度” 说法不正确, 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考点:理解常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 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 并非从“进入官场” 到“退出官场” 的全过程。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__,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7.从内容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8.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3分)

18.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考生作答: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王维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只要在诗歌中找到所谓的诗眼就可以了,考生在找到诗眼后要结合诗句做相关的效果说明: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

(1)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考生应关注全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诗歌主要描写荆门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有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这是考察炼字,首先在诗句中解释两字的含义,然后从作用和情感方面来分析两字。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深” 概括出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20.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指出并分析其妙处。

21.若把第四句中的“星火”换成“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0.“斜”字最妙。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写诗人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三句和二句自然地沟通。

21.不好。因为“江枫渔火”句写的是近景,看得清,故能确定是“渔火”;而本诗“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还是“灯光”?正因为如此,用“星火”反更易让人产生想像。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一般诗中最具表现力的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所以要格外注意。第三句“斜”最具表现力。“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该题是诗歌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炼字题如何解答?① 找出关键字或词,并理解它的含义;②将该字还原到原句进行理解;③ 点出该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该字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如该题中“斜”,先从句意理解,再从情感入手分析。

21.

试题分析:分析词语的妥当必须放在诗的意境中,此处是远景的勾勒,应用“星火”更好。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该题考核赏析诗句中的字词,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理解时应抓住该句中描写角度。描写技巧: ①观察角度变化:移步换景法、空间转换法 ②感官变化:视觉、听觉等感受相结合。③采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句中“星火”,观察角度,远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4.本诗写了哪些“途中”所见景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15.请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

14.“途中”所见景致:雨后云开天晴,燕戏花下,鸠鸣树梢,江面帆影隐隐可见,山舍机杼微微可闻,水边柳丛传出几声莺啼(4分,每联景致1分)。诗人情趣:醉心自然,热爱春天。(2分)

15.本联运用了融情于景和拟人化写法,生动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春花之下,双燕正在教育儿女,一家子其乐融融;树梢之上,雄鸠正在呼唤雌鸠,夫妻俩情意绵绵。画面既富于自然生机,也似染上人间温情,充分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寄寓了诗人爱热自然、赞美春天之情。(手法占1分,两种手法答及其一即可。画面情境占2分,每个情境1分。画面特征及表达效果占2分,其中画面特征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干明确问的是“哪些‘途中’所见景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趣”。本诗写诗人春日途中所见,从苦雨忽而放晴写起,开始就流露出一种惊喜愉悦之情。接着写花下引雏的双燕,写枝头唤偶的鸣鸠,写远处江面的帆影,写空山农舍的机杼声,给人一种上下远近、耳目所及、美不胜收的印象。最后则集中突出一个镜头,用最美的意境结束全诗,赏心悦目,令人难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时候,首先应学会切分题干,比如本题中,“哪些”说明所见景致并非一点;“‘途中’所见景物”明确对象,“情趣”,答案还应涉及情感。然后考生应到诗句中把景物全部找出来,这首律诗,四联中几乎每句话都涉及景物,故考生应将这些内容概括出来;同时借助景物的特点和直接的情感词“爱”来体悟其中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本诗颔联‘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首先要弄明白诗句的内容,颔联是作者途中所见,只见双双乳燕花下习飞,斑鸠在树梢上鸣着春情。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明确表现手法,然后描摹诗句,分析画面特征及表达效果。本联运用了融情于景和拟人化写法,生动描绘了两幅美丽画面,画面既富于自然生机,也似染上人间温情,充分体现了自然风物的可爱,寄寓了诗人爱热自然、赞美春天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和鉴赏的要求,比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颔联”;然后要回忆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即鉴赏的角度,多为技巧手法、描写方式、遣词造句等;接着就要看诗句所写的内容,看诗人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引”“教”“唤”等字把燕子、鸠鸟拟人化,既有自然风物的可爱,又有人间的温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