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古代诗歌阅读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小题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1分)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特点,四个句子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咏物诗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形象题: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2)手法题: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渲染;象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抒哀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对偶;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处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27.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8.全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7.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机,可面对这美好景象,诗人却感到忧愁、苦涩。

28.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但因春寒料峭而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流离之苦(身世之悲)——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之景也无法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诗人深深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27.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此题运用的写作手法就是情景关系中的乐景衬哀情。

28.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此题就是从题材和景物形象的方面来分析的。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临江王节士歌(陆厥)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

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在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__,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2.在这两首诗中,除了“秋月”“秋风”显示了季节特征之外,还有哪三个意象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请结合诗句分析第一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3.请结合“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分析第二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题1】木叶、(白)露、(夜)霜(每个意象1分,共3分)。解析:“木叶”即落叶,是秋天特有的景物,露和霜也是。第一首诗借“木叶”“江波”“月”“浦”“云”“山”(1分)等景物营造了一种气象开阔、气韵凄清、肃杀凄冷(1分)的意境。

【小题2】这两句借梧桐不甘心凋谢,残叶迎风还有声响、在秋风中振作精神(2分)抒发了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1分)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题目,首先答出反应秋天这一季节的意象,然后分析整首诗歌的意境,最后点名情感。第一首诗借“木叶”“江波”“月”“浦”“云”“山”(描述)等景物营造了一种气象开阔、气韵凄清、肃杀凄冷(意境特征)的意境。(最好加上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反映秋天的意象有木叶、(白)露、(夜)霜,第二问首先描述诗句,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注释中的“被贬黜”和诗歌中“不甘“气先清”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注释中的“被贬黜”和诗歌中“不甘“气先清”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4.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1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 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2分),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15.用典和借代。(2分)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替代隐逸生活,(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关键词是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该诗颈联“吞”字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字均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冠山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从而表现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吞”,“醉”二字的抒情方式属借景抒情。有时诗人则会采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这时只要抓住那些关键字词,诗歌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运用了什么手法?

2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21.诗人用“ 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21.解答第一问要结合诗句来回答,“霁霞散”是说早霞已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说明残星未落,“山径人稀”是说行人很少,“啼鸟两三声”,鸟叫声稀少,说明时间还早,作者是运用了这些具有早行特征的景物来写“早”。解答第二问诗句运用的手法,应该明确“啼鸟两三声”是写声音,由于是早行,山间应是很静,因而写稀少的鸟鸣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这里可以联系“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来分析。

22.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1)诗歌标题;(2)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诗歌的题材类型;(4)景物形象特点;(5)典型意象;(6)诗后注释(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该题应当结合下阕中具体诗句来分析,“心共马蹄轻”表明了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然后诗人写到“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在诗人的笔下青山和流水都含情脉脉,这是运用拟人手法,同时说明作者欣赏着这山间美景,心情十分愉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6.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17.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6.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17.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考生只要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3.“数峰清瘦出云来”中的“清瘦”和“出”字用的非常好,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1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①“出”字是“出现、突显”;几座山峰从云层中突显出来。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②“清瘦”,这里是高耸峭拔的意思,几座高耸峭拔的山峰从云层中突显出来。“清瘦”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既突出了山峰的高耸挺拔,更体现了作者的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操守。

14.①作者见到嵩山时的惊喜和亲切之情。

② 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或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张耒晚年罢官后,日子非常清贫困顿,但他却不改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刚毅质朴的品行。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 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 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 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 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①齐安郡, 即黄州 。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 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6.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 吟啸抒怀, 看似闲适自得; 颈联中雨夜人散, 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17.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 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却遭人排挤, 壮志难酬。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颔联写诗人看到值得欣赏的云水景象,舒畅地吟啸歌咏自己的志向与胸怀;颈联写雨夜聚会散后,诗人酒后醒来,只闻雁声不见人的孤独寂寞。看似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句来看,至少可以提炼出两种表达技巧,一是用典,“赤壁争雄”自然联想到三国赤壁之战;二是对比,三国英雄赤壁争雄与现在“唯有蓑翁坐钓鱼”形成鲜明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课内精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 俗韵:风俗。 B.桃李堂前 罗:排列。

C.虚室有余闲 余闲:空闲的时间。 D.依依墟里烟 墟里:村落。

14.下列对《归园田居》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__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1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3.A

14.D

15.D

【解析】

13.

试题分析:A俗韵,情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 项里的“社会制度” 说法不正确, 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考点:理解常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 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 并非从“进入官场” 到“退出官场” 的全过程。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