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下题。

夜雨

黄景仁(1)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1)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9.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19.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3分)

20.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3分)分析(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一般立足于全诗,表现手法一般某联,修辞手法一般为某诗句,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烘托、动静、虚实等,此题主要是对比,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20.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新”“喜”“恐”“愁”“寒”“思亲”和注释中“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的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新”“喜”“恐”“愁”“寒”“思亲”和注释中“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的作答。

古代诗歌阅读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1.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22.“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21.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22.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实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动静结合的手法角度,结合着《暮春即事》中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前两句中“行”“入”二字是动态描写,下句中的“闲”字写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两首歌中“闲”字所在诗句的大意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第一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在静心读书,故“闲”中有读书之乐,第二首诗主要是写诗人约客不至,故“闲”中却有等人不至的烦躁或失落,是外闲内躁。仔细推敲,两诗中的“闲”字虽均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并不相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22.诗歌首句交代了什么?第二句中的”壮士”指谁?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3.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显情感,请简要分析。

2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背景,“壮士”指荆轲。 作用:借荆轲诀别的悲壮形象勾勒,为后两句抒怀定下悲慨的调子(或蓄势、烘染气氛)

23.后两句“已”“犹”二字最显情感,“人已没”和“水犹寒”虚实对照,使荆轲不畏强权的侠义精神不宣自明;借古抒怀,含蓄表达了自己渴望像荆轲一样匡扶道义却又郁志难伸的无奈与幽愤。

【解析】

2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布局谋篇的能力。“此地别燕丹”一句,交代的是地点和事件。地点就是“此地”,通过题目可知,具体是指“易水”;事件就是辞别燕太子丹。自然后句的“壮士”就是前去刺秦的荆轲了。诗以言情,诗人写荆轲,是要抒发自己的不受重用的愤懑。这样就可以明白诗人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为下文不得志的悲叹做铺垫。

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寄寓诗人情感的两个字很明显是“已”“犹”。人已经逝去,水却还因为他的壮举而冰寒。突出的是荆轲的精神光耀后世。荆轲受到了太子丹的重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诗人却不能把一腔抱负施展于天下,对比之下,更见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①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郊扉:郊居。

24.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概括。

25.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4.描写了一副(秋天)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过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或:本联通过“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秋天)凄凉冷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孤独寂寞之感。)

25.衬托(反衬)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六句以“野僧”邻居来衬托自己的孤单。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道意境类的诗歌鉴赏题。“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景象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意境,包含两个方面,即境,这是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意,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要先描绘画面:秋雨过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再概括画面特点,描写了一副(秋天)凄凉冷清的画面。最后指出其情感: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要答出五、六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应知这两句诗句的意思。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邻居只有野僧,以此来衬自己的孤单。可见五、六两诗句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22.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3.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2.(6分)“诗眼”分别是“悦”“空”。(2分)“悦”是说寺后的青山映照着日光,秀美的景色使飞鸟怡然自乐。(1分)“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1分)“悦”“空”两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美好,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2分)

23.(5分)以动衬静的手法。(或反衬手法)(1分)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2分)流露出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重在考查诗歌的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用词或者字最精妙的地方,所以考生要找出这样的词汇结合诗句做具体的分析:“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寺后的青山映照着日光,秀美的景色使飞鸟怡然自乐。“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美好,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和手法的把握的一道综合性试题,考生要先明确手法然后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以动衬静的手法。(或反衬手法)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流露出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对诗歌《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侧面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东马塍

(宋)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4.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5.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描绘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所以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最传神是手法题的问法,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考生只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别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即可。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参考: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描绘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隐居于黄州,没有入过仕途。苏轼谪居黄州时,大临从之游,并跟他学诗。

14.颈联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5.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4.“拳”和“退”字用的传神。

一个“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闲适自得、饶有兴趣地栖息于沙滩的神态。

“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们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在向后退飞呢,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说“明”字传神亦对。一个“明”字写出了因毛羽雪白的白鹭栖息于沙滩,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传神。)

15.向往隐逸的生活。颈联和尾联,作者由衷赞叹白鹭、飞鸿的闲适、自由,接着仿佛又看到了一叶扁舟和自在的垂钓者,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的确,“雄姿英发”的周郎在哪里,“壮心不已”的魏武帝在哪里?即使人生辉煌如苏轼,命运又如何呢?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心如止水般澄澈地静听雨打船篷的声音。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答题时要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