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2分)

⑵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⑶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4分)

16、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分)

⑵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1分)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1分)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2分)

⑶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1分)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1分)(答“借景抒情”且言之成理者,最多得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塘:堤岸。②陂(bēi):池塘。

8.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4分)

9.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4分)

8、幽静美丽、饶有生活情趣的晚村暮色图景,(描绘画面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描绘画面,答出乡村晚归或乡村暮色,给1分;答出特点: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给1分;情感2分)

9、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生机一片; 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 “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出两点就给4分)

四、古诗词赏析(共 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小舟

陆游

小舟无定处,随意泊江村。

云气分山叠,沙汀蹙浪痕①。

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

高咏渊明句,吾将起九原②。

[注] ①蹙:皱眉。②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此处指陶渊明安葬的地方。

14.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运用拟人手法,写云气将重重叠叠的山峦分开,沙汀聚集了波浪的痕迹。(2)同时,又是远近结合,远写山峦云气,近写沙汀波痕。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有层次感。(2分)

15. 这首诗通过乘舟随意而行的所见所思,抒发了作者对随意、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的喜爱,(2分)以及对危险宦途的感叹。(1分)

或答出喜爱自然风光(1分)向往归隐生活(1)感叹宦途危险(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8.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 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3分。答出“寓情于景”1分,简要分析2分。)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2分)(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第二首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9. 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2分)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2分)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2分)(考生能结合诗中某一句具体分析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诗歌鉴赏(共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9.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10.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9、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3分)

10.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5分)

9.“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6分)

8.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9 .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实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20、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①.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特点是(2分)

②.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2分)

③.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 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4分)

20、(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1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1分)(2).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1分)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1分)

(3).比兴(1分)。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1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1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11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0、全诗如何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1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10、①用景渲染“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3分)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2分)

1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冥冥寒食雨
刘一止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刺促,老气尚轮囷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1078~1161),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宋室

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8.诗的颔联意蕴浓深,请简要赏析。(5分)

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6分)

8.“泉乱如争壑”,一个“争”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傍”字拟人,写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要向人的怀抱汲取温暖。(2分)本应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因春雨绵绵不绝,寒气袭人,所以山泉暴涨,花瑟瑟不安,这两句渲染出凄凉的环境氛围。(2分)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1分)

9. “寒食”冷雨,“客意” “向谁亲”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答出3点满分)

18.(2016届甘肃会宁一种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1)(1)首联上句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手法。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物象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中的“……”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③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51175d0f42c629c9.jpg]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 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 言志。(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 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 难的忧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