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释】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6.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17.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16.屈原 白居易
17.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满分5分,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从“大夫泽畔行吟处”可以判断为屈原,其所作《渔父》,“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以"江州司马”代称白居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17.
试题分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词理解时应注重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该题中可从语言入手非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舍对梅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15.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15.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
16.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野外寒冷的树林旁有一池水,梅花疏疏密密的开放着。花瓣像霜和雪一般白净,即便没有蜜蜂和蝴蝶飞在其间,也仍然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月光照在窗台上,树影落于窗间,风声吹来远处悠长的号角声。可怜客居在路龙山脚下,还没有能折一枝梅花,就已先泪断肠。开始作者是怀着孤芳自赏的心情来看待水边的寒梅的,但是随着后文的推进,一声号角响起,作者想到的是边疆的战事,是自己未酬的心愿,已经是肝肠寸断,哀伤情绪在蔓延。所以作者的感情是从高到低经历了从比较欣喜到哀伤不已的一个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形象概括题:梅花的特点对应诗句中的“林寒、疏蕊、仍白,自香”进行概括,应紧扣“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答出其中的四个要点。(2)情感变化分析题: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知人论世,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③分析标题,透视诗词的情感;④根据情感载体意象掌握情感;⑤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 ⑥从见闻感受中分析其情感。答题一定要体现其变化的层次性。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对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下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两首词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20.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伤感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李词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毛词写的是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片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烘托紧张、激烈的气氛;下片写红军过关任务的完成,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渲染悲壮的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李词中女主人公从春到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可是“音尘绝”,只能独自悲伤。毛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10.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 “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9.“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__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10.“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行口号
施闰章
奔陂赴涧响琤琤,百里争流似练明。
端是崖泉尘不染,出山何异在山清。
15.诗中的崖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6.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1)诗人通过营造特殊的意境,突出“崖泉”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形象特征(2)诗人赞颂“崖泉”在山里山外都一样纯洁透明,不受污染的品格,暗示人们出来做官后和做官前都要一样的清明廉洁、一尘不染。
16.托物言志。诗人借潭水之清,暗示为官要清廉。借写山涧的泉水出山后扔保持着清洁的本性,暗喻踏上仕途后也要保持清廉的本性。诗人欣赏山涧流出的山泉,表达的是一种自勉的情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准确审题分两步作答:(1)诗人通过营造特殊的意境,突出“崖泉”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形象特征(2)诗人赞颂“崖泉”在山里山外都一样纯洁透明,不受污染的品格,暗示人们出来做官后和做官前都要一样的清明廉洁、一尘不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托物言志。诗人借潭水之清,暗示为官要清廉。借写山涧的泉水出山后扔保持着清洁的本性,暗喻踏上仕途后也要保持清廉的本性。诗人欣赏山涧流出的山泉,表达的是一种自勉的情怀。考生注意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加以谈手法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0题。(5分)
海 棠 (宋)苏 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0.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5分)
10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2分) 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2分),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1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6~7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5分)
8.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3分,三种情感给4分)
9.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1分),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长江万里图 【明】杨基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注】①杨基原籍蜀中,因祖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__,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11.诗人说:“烟波草色时牵恨”请结合全诗,分析“恨”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5分)
1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11.仕途失意的伤感,漂泊的孤苦,思念家乡之情。需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理解。要能结合全诗理解本句诗中“恨”包含的思想感情。诗人见眼前画中的万里长江,想到这滔滔江水正是来自故乡巴蜀的春雪融水,不禁勾起诗人满腔的怀乡之情。百回千折都能触发作者思源的念头.江流永恒,人却它乡.途中的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又无一不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怀想,同时诗人更多对官场经历的厌倦与痛苦。而仕途失意的伤感,漂泊的孤苦,又加重了思念家乡之情。
12.本诗用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分)直接抒情如“人今漂泊尚他乡”,直接写出漂泊异乡的愁苦。(2分)尾联中,作者见烟波草色而生恨,听风雨猿声而断肠,借景抒情,表达仕途失意及思乡的愁情。(2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运用技巧。题干明确提问“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的模式:运用……的手法,具体诗句是怎样表现的。解答时要明确题目的指向。首先要明确指出抒情手法,然后要根据诗歌内容,联系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本诗用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直接抒情如“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直接写出漂泊异乡的愁苦。借景抒情是尾联中,作者见“烟波草色”而生恨,听“风雨猿声”而断肠,借景抒情,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8-9题。(11分)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8.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5分)
9.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8.(5分).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
9.(6分).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答到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8.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9. (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