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20.颈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20.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担忧。评分建议:答出其中两种即可。

21.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注意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答出效果,此题主要是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用典等,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注意辨析,先明确手法人后根据诗歌解释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戈”“叹息”“各努力”“故乡”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戈”“叹息”“各努力”“故乡”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23.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中画面的内容有日暮时分、啼叫的猿猴、茫茫的江水、万里的青山和一叶孤舟,这构成了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和伤感的画面。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无奈之情。

23.此题考的是结尾句的赏析,万里青山是景物描写,可以回答景物描写的手法即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然后再简译诗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最后再说说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5.联“寒山转苍翠”句中用的“转”字,有何表达效果?

26.尾联两处用典,一是以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_____________,借指朋友裴迪;一是用《五柳先生传》的作者_____________自比,这样用典有什么作用?

25.“转” 化静为动。表现出山色随秋意渐浓而色彩愈来愈深

26.接舆、陶潜。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2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诗歌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分析时在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基础上,挖掘它的语境义。 “转” 化静为动;表现出山色随秋意渐浓而色彩愈来愈深;

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及用典的作用。诗歌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形象,表达了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回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情感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关山月

[北朝·北周]王褒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16.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17.诗歌五、六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16.使用的意象有关山、夜月、秋色、孤城,诗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朦胧的意境。(5分)(意思对可琢情给分)

17.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2分),月光本是静态的,但诗歌用“转”这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改变,本来月晕是静态的,但用“生”这个动词写出了月晕生成的动态过程。(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只要找出意象分析意境即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使用的意象有关山、夜月、秋色、孤城,诗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朦胧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所以考生只要找出五六句子中用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月光本是静态的,但诗歌用“转”这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改变,本来月晕是静态的,但用“生”这个动词写出了月晕生成的动态过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22.首联中“百忧如草雨中生”,在不眠的雨夜,诗人为什么而忧?通读全诗,说出诗人忧的具体内容。

23.颈联为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写景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22.①生活的艰辛;②命途的不顺;③生命的衰老。(,答一点1分,答两点3分,答三点5分)

23.①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描写(或视听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冷萧条的氛围,暗示了诗人艰难的处境,衬托了诗人愁闷落寞的心情。(技巧2分,景物特点2分,景物作用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表现诗人百忧缠心,统领全诗。诗以下各句具体写忧,因此本题的答案就在以下各句诗中。诗的第二联“心关桂玉天难晓”,写出了生活的艰辛。“运落__梦亦惊”,写出了仕途的不顺。诗的尾联“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出了生生命的衰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抓住诗歌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忧”的具体内容,从诗句中寻找并摘抄即可。①找出每联与优有关的意象。 ②结合意象特点。 ③概括作者“忧”的具体内容。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技巧。树上聚集的早鸦没有飞散,寒露沾湿了,传到窗前的闷重鼓声,已听不清晰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指出技巧,二是分析景物特点,三是点明景物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描写的的基本方法有: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2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答题分三步:①指出技巧, ②分析景物特点,③点明景物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季开小白花。

16.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7.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17.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景物特征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重点的词语进行分析,“古树”“急泉”“清露”“千峰”“一径”“鸟飞”“荞麦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景物特征的题目,从诗歌的重点词语入手,找到景物,进行描述,之后概括景物特征,有时还要分析情感。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借景抒情的题目,景物的切入点是“荞麦花”,注意它和诗人情感的联系。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和情感的关系的题目,首先分析意象特征,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经二者联系到一起分析意象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进而分析诗人的情感。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通“反”。②晓钟:报晓的钟声。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1)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1分)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1分)。形象准确地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2分) (意思对即可)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2分)(找准用得好的一个字并准确分析得2分,分析两字得4分)

【解析】

(1)试卷分析:本题考查对“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的赏析。赏析诗句首先从意象选择上开始,本句使用到的意象有“暗鹊”“寒虫”。用来修饰主要意象的是“惊”“泣”。如此,乌鹊因风吹树枝而惊疑不定;寒虫因草中露水而悲鸣不已。理解了意象,就可以总结意境,由意境可以揣测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卷分析:本题是炼字型练习,回答这样的练习要注意答题思路。首先要明确考查的字的含义,之后联系原诗赏析,最后指出该字使用的效果。本题中涉及的两个字是“长”“畏”,先确定两个字的含义,再联系“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赏析,最后指明这两个字突出了诗人珍爱友情和自身的漂泊之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释】①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②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9.这两首诗都写到山,但写山的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10.结合这两首词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

9.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1分)把山比作“剑芒”,突出其陡峭,(2分)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1分)富于山人的情感,要把人留住。(2分)

10.两首诗的都是看山之后触景生情,(1分)表达了贬谪的伤感和思念之情,(1分)可是思念的对象不尽相同,柳诗主要是对故乡的思念,(1分)而李诗主要是对“帝京”的思念,表达的是一种对政治、权势的向往。(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比喻“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17.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16.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17..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旧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可以看出。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首先了解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即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表达角度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联要抓住一个明显的特点来赏析,即六个名词性意象:树、孤灯、雨、风、雁、秋。可从融情于景或者借景生情的角度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情感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来分析。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①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②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②“自是”是“是自”之意。③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12.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情的?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颔联运用虚实相生(或者对比)的表现手法,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蝴蝶”状梦境美妙和归家的快乐,下句写梦醒后三更半夜听到子规(杜鹃)鸟的哀啼,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意境,梦中归乡是虚,子规哀啼是实,虚实相生(虚实对比),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

13.“水流花谢两无情”“华发春唯满镜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蝴蝶梦中家万里”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作者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或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表达了作者归乡还是漂泊,归隐还是宦海苟且的矛盾心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可抓住颔联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由“梦”可知,上句为虚写,由“子规”“三更”可知,下句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从“蝴蝶”的典故,“家”可得出作者梦中归家的快乐;“子规”哀啼,渲染的是凄凉气氛,“三更”表现了作者的孤寂。综合起来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可根据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书”“绝”表明家信很久没有收到,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渴望了解故乡及亲人的情感。由“华发”“满镜”可联想到诗人的年老,故可从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角度作答。可结合着“五湖”的典故,来理解“不归”“归”,“不归”应是指继续为官,“归”应指作者归隐或者归乡,由此可体会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