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1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9.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18.这是一道诗歌对比阅读试题,应当明确分析“异同”应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同点,一个是不同点,通过阅读分析,这两首诗相同点比较明显是在景物描写的内容上,“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则体现在写景的手法与侧重点上,包诗的“斜阳伴客”是拟人手法,而刘诗写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手法则是动静或视听结合。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19.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1)诗歌标题;(2)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诗歌的题材类型;(4)景物形象特点;(5)典型意象;(6)诗后注释(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包诗“玉树歌终王气收”写的是前朝的覆灭,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结合注释信息可知,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同时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而刘诗写到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这些景物在诗文中是带有悲凉之感的意象,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25.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想象洞庭湖景时写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关于此段文字中的“一空”,常见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为“完全消散”;一种解释为“整个天空”。你更支持哪一种见解?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应该是“完全消散”之意。因为从下句“皓月千里”的意思表达来看,可以理解为只有烟雾完全消散之后,才可能见到皓月当空照耀千里这样的景致,整体文意也才能比较协调。应该是“整个天空”之意。因为《岳阳楼记》中骈句的运用较多,这两句可以看作行文中的出句和对句,“千里”是数词加名词样式,“一空”理解为“整个天空”也就比较合适了。

【解析】解答该题,应该明确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解说的角度,然后根据对《岳阳楼记》原文的理解解说即可,解答时要认识明确、联系上下文语句合理分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2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2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2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1.C

22.① C②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23.①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②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24.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21.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写出了莲花与杏花受风雨摧残的状态,这里是用莲花和杏花衬托墨花。

22.①C项的这首诗只是描写芙蓉的外形,没有涉及“神似”方面的内容;

②属于名句默写,默写时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濯”“涟”“蔓”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23.本题中两个小题均属于名句默写,解答时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悟”“已”“谏”“空”“涛”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24.解答该题,要做到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的生平遭际来理解,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一句中诗人写到了墨花的显现春色的不易,联系他自己仕途的艰难,即可得出作者这里是借墨牡丹来表明自己的心境,他对墨牡丹的赞美,也是他自己顽强不屈的体现,答案中分析出这些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

19.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杜甫《偶题》)

C.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20.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

21.《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发,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

2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从古至今富有“真性情”的优秀诗文不胜枚举。它们或表达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如周敦颐的“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或表现迁客骚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超脱豁达,如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定__》);或抒写青年才俊的壮志豪情,如__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19.D

20.要点:结合诗句,解说虚词的意思,具体分析虚词“于虚传处神”的特点(虚词与作者的口吻神情的关系,虚词对诗作思想内涵的作用)。

21.要点:诗人主张,所受启发,结合阅读或写作实际,具体阐释。

2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19.D项赵翼《论诗•其二》,赵翼论诗认为诗风代变,反对机械模拟。与本诗表达的意思不一致。

20.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首先确定一个虚词。如“确”,明确具体含义“的确、确实”。结合诗句,强调在阅读中,确实有心得收获才能写出好文章,暗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饰之文,暗含上文“真性情”。 体现了诗作思想内涵

21.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诗人的诗歌主张,如“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强调写文章语言要简洁,有力量。然后结合平时的阅读或写作,具体阐述受到的启发。如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战士已经阵亡可是家人仍在等待回归的画面,寥寥几字,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奈。

22.本题考查背诵能力,要求能背诵《爱莲说》、《定__》《沁园春•长沙》这三篇文章,还要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同时检查书写能力,如:濯、粪、杖、激扬、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

崔钰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意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做“鸳鸯锦”。

14.诗歌的前两联写出了鸳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5.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这样写有何作用?

14.鸳 鸯的羽毛的颜色,用“翠”“红”二字写出鸳鸯羽毛的鲜艳,并且用夕晖斜照的璀璨多彩来衬托羽毛的鲜艳。(2分)(答“从动作角度写鸳鸯”也行)鸳鸯的性情,写鸳鸯相逐相呼、双宿双飞、难分难舍的多情、重情。(3分)

15.侧面衬托。通过写采莲姑娘打桨归来,看见鸳鸯比翼而飞,羡慕不已。营造了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表现了采莲姑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理。看似不写鸳鸯,实则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进一步的突出鸳鸯多情、重情的特点。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歌的意象首先锁定诗句是前两联,然后找到关键的词语“翠鬣红毛”“舞”“回首”“并飞”然后分角度进行概括,如此题可从动作、颜色方面概括。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诗歌写“鸳鸯”又写“采莲女”,显然不是对比就是衬托,根据诗意分析应该是衬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显然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关系不是对比就是衬托,根据诗意分析应该是衬托,答题时结合诗歌分析怎样衬托,有何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 -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20.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3分。答出“寓情于景”1分,简要分析2分。)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2分)(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第二首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21.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2分)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2分)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2分)(考生能结合诗中某一句具体分析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为比较阅读题,要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做一分析。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第二首诗,颔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空见”既写出了贾谊故宅的荒凉寂寞,同时更让人回想起贾谊当时在汉王朝的艰难处境,有报国无门的感叹。“日斜”表面上写落日西倾,实际上暗示了李唐王朝这种难以挽转的衰颓趋势,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本题课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需要注意掌握以下步骤: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才是对相关表现手法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如本题,两首诗的相同点很好回答,根据诗句内容,应可以看出都是“寓情于景”,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即可;至于第二问,回答时,注意细致比较,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很明显这是实景和虚景相交叙写,虚实相生;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据此分析即可。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回答第一问,只要读懂诗句内容即可,第一首诗,根据诗句“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可知应是指诗人和友人;而第二首诗中“楚客”,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应是指指贾谊;而对于第二问的解答,则主要分析用典的作用,比如: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是对于诗句的分析,应该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解答。对于第一问的解答,只需要认真分析诗句即可,从诗句中找出所写人物;第二问,要注意分析用典的一般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蒲生行

(南北朝)谢朓

①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②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③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④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⑤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30.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

3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①写蒲的生长环境艰险,“托身”一语显露心中悲苦。

B.诗句②写蒲在春露降临分享恩惠,因严霜摧残而颜色憔悴。

C.诗句③前句写哀景,后句抒乐情,属于“以哀景写乐情”。

D.语言平实质朴,意境凄凉阴冷,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30.古体 / 乐府

31.C

32.(1)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不甘心险恶环境的束缚,并运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但最终结果却是徒劳无益。(2)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⑤写其对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

【解析】

30.古体 / 乐府。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31.C注意抓好关键词,理解诗句。从诗句中的“恐”可知不是乐情,是哀情。

3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注意从全诗把握诗歌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的关键词,概括准确。从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却是徒劳无益。概括出作者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从⑤写其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概括出作者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注意分条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 阴

朱 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20.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__。(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写景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语言一定要富有美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__。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女弟 老迈

初七之夜月上弦, 掩面含羞碧霄边。

时人莫嫌半轮小, 三五清辉洒满天。

注:女弟指妹妹

1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14.拟人手法。(1分)将上弦月当作掩面含羞的女性,(1分)既写出了上弦月无圆有缺的情形,又以此描绘了妹妹娇羞多情的美好形象,别具情味。(3分)

虚实结合。(1分)“掩面含羞”实写眼前初七的缺月,“清辉洒满天”虚写三五之夜时的满月,(2分)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2分)

(两种手法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即可,答其它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

15.通过对上弦月和满月的描写,写出了上弦月含羞朦胧和满月明亮朗照的特点,(3分)进而表达了对女弟娇羞多情的喜爱,同时希望妹妹有朝一日能焕发出绚丽的生命光彩。(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16.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17.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3分)

17.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每点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写景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语言一定要富有美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首联描述了一幅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