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8.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19.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8.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19.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本题是景物形象来分析诗人的感情,从云、水、歌、啸这些形象可以表现诗人的闲适自得。从残冬孤雁可以表现诗人的独寂寞。
19.
试题分析: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2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1、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明字体现了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是侧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22.
试题分析:以上的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分析的时候先描述景象再解析表达的情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9.“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20.有人说诗的后两句讽刺了商女不知__之忧之耻,你同意吗?末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答:
19.描写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用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20.不同意。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由听者而定,可见“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些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人于婉曲轻利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指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__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诗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0.
试题分析:不同意。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由听者而定,可见“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些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人于婉曲轻利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指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__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诗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6.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17.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解析】
16.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 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包括衬托(衬托手法,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
14.(1)阅读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请写出诗歌的主旨。
(2)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请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赏析。
(1)诗人在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唐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2)这两句诗歌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因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起初未见,直至“竹喧”“莲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不仅富有真情实感,而且更富有诗情画意。诗人以“喧”来反衬“静”,在喧闹的景物中,让人更能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的盎然生机。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指的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的意像、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包括衬托(衬托手法,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文后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鸩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5.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A
15.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14.
试题分析:感__彩不是激昂奋发
15.
试题分析:从“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句子可得出本诗的主旨及情感。燕雀比喻小人。鹓鸾比喻人才。梧桐和枳棘分别比喻人的高贵与恶劣的生存环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22.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3.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2.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3.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22.本题考查炼句,从诗句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分析。内容是写:秋水碧波荡漾,映日红霞。表达技巧从三个方面分析:观察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色彩描写,“碧”“红”二字,画面色彩鲜明艳丽;修辞上,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思想情感上: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3.本题是比较鉴赏题,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什么异同。《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指历史典籍。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在抒情方式上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忠于朝廷,热爱国家的思想情感。“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意思是从古至今有多少憾事啊,姑且把它一古脑都交给杯盘、以酒消解吧。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属于说反话,表达诗人极度气愤。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1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19.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18.这是一道诗歌对比阅读试题,应当明确分析“异同”应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同点,一个是不同点,通过阅读分析,这两首诗相同点比较明显是在景物描写的内容上,“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则体现在写景的手法与侧重点上,包诗的“斜阳伴客”是拟人手法,而刘诗写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手法则是动静或视听结合。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19.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1)诗歌标题;(2)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诗歌的题材类型;(4)景物形象特点;(5)典型意象;(6)诗后注释(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包诗“玉树歌终王气收”写的是前朝的覆灭,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结合注释信息可知,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同时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而刘诗写到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这些景物在诗文中是带有悲凉之感的意象,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25.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想象洞庭湖景时写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关于此段文字中的“一空”,常见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为“完全消散”;一种解释为“整个天空”。你更支持哪一种见解?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应该是“完全消散”之意。因为从下句“皓月千里”的意思表达来看,可以理解为只有烟雾完全消散之后,才可能见到皓月当空照耀千里这样的景致,整体文意也才能比较协调。应该是“整个天空”之意。因为《岳阳楼记》中骈句的运用较多,这两句可以看作行文中的出句和对句,“千里”是数词加名词样式,“一空”理解为“整个天空”也就比较合适了。
【解析】解答该题,应该明确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从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解说的角度,然后根据对《岳阳楼记》原文的理解解说即可,解答时要认识明确、联系上下文语句合理分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2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22.“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 )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
2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
24.“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1.C
22.① C②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23.①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②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24.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21.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写出了莲花与杏花受风雨摧残的状态,这里是用莲花和杏花衬托墨花。
22.①C项的这首诗只是描写芙蓉的外形,没有涉及“神似”方面的内容;
②属于名句默写,默写时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濯”“涟”“蔓”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23.本题中两个小题均属于名句默写,解答时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悟”“已”“谏”“空”“涛”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24.解答该题,要做到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的生平遭际来理解,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一句中诗人写到了墨花的显现春色的不易,联系他自己仕途的艰难,即可得出作者这里是借墨牡丹来表明自己的心境,他对墨牡丹的赞美,也是他自己顽强不屈的体现,答案中分析出这些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