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2.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3.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2.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3.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妙处,首先我们要审读题干,题干中的“首句”要求我们在表达效果时要考虑其对全诗所抒情感在首句中所起的作用。答题的模型是:所炼词语的含义+所用手法+表达的情感。 “网”比喻丝丝小雨,联系首句,小雨像网一样,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再加上比喻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结合注释,从中体会作者情感。注释中告诉了作者的处境:被免职。理解重点意象,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张罗地、自掩门”回答要点:根据全诗重点意象,抓住注释,写出诗歌的情感。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歌的前四句的主要意思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

【小题1】主要意思是“弟兄孤”。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联直接表达对日夜操劳奔波的弟弟的关心和怜惜。从弟弟与自己的处境落笔,既表达离乡背井奔波于途的落魄,又由此而引发对身处故园辛勤劳作的同胞的思念。一个“怜”字,不仅切合诗人作为长兄的身份,表达了对弟弟艰难生活的怜惜之情,也流露出不能相帮的歉疚和无可奈何之情。颔联写别后情形,兄弟一别数年,天各一方,表现了无限思念之情和感叹光阴流逝的惆怅之感。“儿女大”本是值得欣慰的,但儿女已大,“儿女大”见出诗人离家时日久,弟兄却不能相聚,又不免令人伤感和遗憾。“弟兄孤”显手足之情深,一个“孤”字把骨肉不能团圆的孤单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技巧: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⑻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⒁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⒂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⒃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⒄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⒅羌笛:凄切之感。⒆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⒇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小题2】

试题分析:颈联触景伤怀,将自己孤寂无奈思念情怀,融入秋风萧瑟夜雨残灯之境,并寄希望于梦中弟兄相见,感人至深。秋天到,树木凋零,心中的悲愁不知有多少,夜雨中,残灯下,相见之梦不知是有是无。瑟瑟秋木,草木凋落,秋景的肃杀、凄凉使人产生不尽的缠绵感伤的乡愁,“愁多少”和“梦有无”相对,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融为一体,话短而意长。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于寒雁声声飞向江湖的凄清境界中,突现诗人挥泪思乡的形象。诗人想到故乡,禁不住泪如雨下,再听到秋雁几声悲啼,一队队飞向江南,就更愁思难解了。古人常用“雁行”比兄弟,所以“闻寒雁下江湖”仍是对弟弟的怀念,并暗扣诗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选自《古诗十九首》)

21.下面关于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作者以明月起兴,暗示了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状态及其原因。

B.三、四句,点明主人公忧愁难眠,便索性“揽衣”而“起”,独自“徘徊”。

C.七、八句,通过“出户彷徨”的行动和“当谁告”的反问,使情感得到强化。

D.九、十句,主人公的愁思最终得以排遣,所以“引领入房”、“泪下沾裳”。

22.本诗主要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D

22.本诗主要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离家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客行虽云乐”交代了离家在外;“出户独彷徨”暗示出了思乡的愁思;“愁思当谁告”写出内心的孤独。或:本诗主要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家中的思妇)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如“不如早旋归”以劝说的口吻表明对游子的思念;“愁思当谁告”写出内心的孤独。

【解析】

21.

试题分析:D项“主人公的愁思最终得以排遣”错误,抒情主人公“入户”之后仍“泪下沾裳衣”,可见其愁思并没有得到排遣。

22.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该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分析,如“忧愁”“客行”“愁思”“泪下”等词语都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忧愁、孤独、思归的心理。分析时可以看作是游子思念家乡的亲人,也可以理解作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从哪个角度答都可以,回答时情感概述应准确,结合诗句解析要恰当。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齐安郡晚秋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8.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19.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8.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19.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本题是景物形象来分析诗人的感情,从云、水、歌、啸这些形象可以表现诗人的闲适自得。从残冬孤雁可以表现诗人的独寂寞。

19.

试题分析: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2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1、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明字体现了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是侧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22.

试题分析:以上的两种看法都正确。解答时选择一种,确立一种观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分析的时候先描述景象再解析表达的情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__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9.“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20.有人说诗的后两句讽刺了商女不知__之忧之耻,你同意吗?末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涵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答:

19.描写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用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使读诗的我们感觉到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20.不同意。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由听者而定,可见“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些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人于婉曲轻利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指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__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诗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0.

试题分析:不同意。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所唱由听者而定,可见“商女不知__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__恨”的是那些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人于婉曲轻利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指出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__道路走下去的情形。诗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心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6.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17.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解析】

16.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 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包括衬托(衬托手法,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

14.(1)阅读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请写出诗歌的主旨。

(2)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请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赏析。

(1)诗人在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唐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2)这两句诗歌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因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起初未见,直至“竹喧”“莲动”,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不仅富有真情实感,而且更富有诗情画意。诗人以“喧”来反衬“静”,在喧闹的景物中,让人更能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的盎然生机。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指的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的意像、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包括衬托(衬托手法,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文后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鸩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5.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A

15.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14.

试题分析:感__彩不是激昂奋发

15.

试题分析:从“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的句子可得出本诗的主旨及情感。燕雀比喻小人。鹓鸾比喻人才。梧桐和枳棘分别比喻人的高贵与恶劣的生存环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22.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3.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2.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3.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22.本题考查炼句,从诗句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分析。内容是写:秋水碧波荡漾,映日红霞。表达技巧从三个方面分析:观察角度,俯视、仰视相结合;色彩描写,“碧”“红”二字,画面色彩鲜明艳丽;修辞上,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思想情感上: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3.本题是比较鉴赏题,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什么异同。《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指历史典籍。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在抒情方式上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忠于朝廷,热爱国家的思想情感。“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意思是从古至今有多少憾事啊,姑且把它一古脑都交给杯盘、以酒消解吧。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属于说反话,表达诗人极度气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