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6.本诗是如何将写实和想象结合的?试作简析。

17.简述本诗的思想内容。

16.实写了画面上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等景物(2分),据此合理想象河豚欲上的情景(1分),道出了对春、暖的主观感受(2分)。

17.赞赏惠崇《春江晚景》图逼真、形象、生动(2分),认为此画抓住了典型事物特征(2分),画出了春江水暖、万物复苏的景象(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4.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5.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15.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步骤为1。运用哪些意象,手法。2.诗句在现,重在画面描述。3.诗句的作用,重在情感的表述。本题中颔联选取的意象为“水、花、云、村”;画面:“春尽”时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

15.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对诗眼的考察,答题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本题紧抓“春尽”来分析。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明·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

22.本诗首联如何写月?

23.尾联“安得”“如童”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联简要说明。

22.作者用“一钩”、“半玦”两个比喻形象描绘出了新月与残月的特点,采用互文的形式将两者进行对照,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3.“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残月可以像新月一样美好,人生的晚年也可以像童年一样美好。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解析】

22.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23.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2.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23.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

22.从视听、动静角度来写秋的。作用:①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触动(撩拨、勾起)了思妇的诸多感情;③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23.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此联把主题从个人的相思之情拓深到期盼平定战乱、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上来,社会意义更广泛了。

【解析】

22.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23.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西方吐蕃虎视眈眈。2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3北极:即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4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后主。5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高屋建瓴,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B.颔联登高临远,俯瞰山川,视接八方,呈现出贯通历史、宇宙的悠远阔大的境界。

C.颈联作者写唐朝政权稳固,始终不可篡改,告诫吐蕃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

D.尾联咏怀古迹,回想刘禅回到祠庙,暮色中诸葛亮吟唱《梁甫吟》的情景,感慨不已。

(2)诗作开篇“花近高楼伤客心”,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突出诗人的黯然心伤。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3)联系全诗,概括作者“伤心”的原因。

(1)D。(2)B。(3)1忧时。“万方多难”,即国家战乱连连,吐蕃虎视眈眈。2伤己:诗人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而惆怅。

【解析】

(1) “可怜后主还祠庙”意为:可叹昏庸的后主刘禅尚且享用祠庙供奉。“日暮聊为《梁甫吟》”,借"梁甫吟"来比喻这首《登楼》,既含作者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的悲愁。

(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渲染的手法,描写江南的美景,从而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怀念。

(3)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颔联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路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23.一、二句是从哪些方面写梅花的?作者赋予了梅花什么样的品性?

24.从后两句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

23.首先写其形态,用冰、美玉比喻梅花的洁白、晶莹,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净无瑕”;然后写梅花的生长之地,梅花长在偏僻、幽静的竹林外,溪水边的处士人家。作者赋予了梅花高洁、孤远(答超脱、孤傲、洁身自好之类相近的词语亦可)的品性

24.作者自比梅花,而世人真正所爱还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因此怀有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23.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这里学生能总结诗歌意象抓住梅花“纯洁”“孤傲”的特征,合理表示即可。

24.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2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3.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

22.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23.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解析】

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重点是炼字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结尾两句,他把“残灯”拟人化了,衷心感谢它不嫌弃自己,在孤舟、长夜中依旧陪着自己,使他觉得有着一缕亮光、一丝暖意、一种美好的感情在支撑鼓舞着自己。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东坡先生于神宗熙宁六年贬任杭州通判,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为了赈饥之事,他乘船赶往润州(今镇江)。在路过常州时,宿通吴门外运河边。时值除夕夜晚,异乡、孤舟、严寒、霜雪、病眼、残灯。作者怀着倔强的性格,触景生情,愁绪满怀,深感仕途坎坷,思乡之念,愤激之绪油然而起。但东坡在“行歌”、“野哭”、“苦思”之下,毕竟自有依托,豁达乐观。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3.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4.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3.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4.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3. 答此题时,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的修辞手法即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14. 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所以要从第一句开始分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2)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

(1)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②抓语言特点。如: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有些诗句运用修辞,不如对偶、互文等。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③诗句表达的情感、主旨、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意境等。④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铺垫、伏笔,照应、点题、承上启下,过渡。

(2)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释】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2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B.“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

C.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D.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25.“露湿秋香满池岸”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

26.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

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

24.B

25.画面:秋天的早晨,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特点:不畏寒冷,香气馥郁,花开之多。

26.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批评了时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批评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

【解析】

24.“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有误,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

25.描述画面就是找出诗中的景物形象,但再现景物画面的时候力求语言优美。

26.“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就是回答此两首诗所揭示的主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