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 《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作用:①(2分)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②(2分)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14.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解析】

12.

试卷分析:《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应该是以《文选》为参考。《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要了解该诗,还可以从了解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入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卷分析: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先从本句选取的意象背景入手,“芙蓉”“兰泽”“芳草”,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个有高洁品行、高雅情趣的人。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纯洁美好的。可见本句首先可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诗文之后抒发的忧伤之情和本句形成的对比,让诗文情感抒发的跌宕有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卷分析:通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可知诗歌抒发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诗人的情感抒发最强烈的就是“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集中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4.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14.早春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2分)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2分)以生动的笔触蕴含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1分)

15.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任答对一种即可。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本题要抓住早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早春”“晚春”“诗家”“上林”等词来从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3.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4.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的情状,是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14.① 戴诗的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诗人把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朋友,鼓励友人前往岭南。“红芳”“绿笋”色调清新明快,纵使猿鸣也不觉忧伤,感情乐观向上。

②徐诗表达了别情有着深切的留恋,诗人通过写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情景,真实的表达了朋友心意相通的情谊,委婉含蓄的表达了留恋之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徐诗结尾两句”,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诗人描写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场景,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遗憾:老友重逢,只顾着惊喜、感慨,或是畅谈别来境况,临别时竟忘了问问对方的联系方式,于是今后彼此的生活,又是茫茫两不相知了,自己的梦魂只能在西城一带飘荡寻找不忍离开,这是别后想象。把现实和梦境结合,一虚一实,含蓄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14.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送”“游”“赠”和诗中的“红芳”“绿笋”“故人”“清梦”等词语来分析,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戴诗给人感觉清新明快,题目中一个“游”字更是给人轻快之感,全是并不感伤,“纵有啼猿听却幽”里的“却”字是“反而”的意思,“幽”是“幽静”,这句答题时容易理解不到位;徐诗符合一般送别诗的流程,虚实结合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不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2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2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2.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析】

21.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生动地描绘了山川秀色、田园美景,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全诗前三联写景,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诗人将景色描绘得非常美好,而且,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如果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歌。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__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8.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17. 这首诗塑造了在奚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2分〕。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幵阔的居所未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闲适、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18.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解析】

17. 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可以从诗词的内容、标题、生平、时代背景、注释中找得到。②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质、具体行为等③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行。④注意诗词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18. 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④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送魏十六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4.请简要赏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15.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不同点。

14.(1)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恋和伤感。(1分))

(2) 不同点:“万里辞家”“金陵”“楚云”,刘诗还对友人的远离家园辗转江南寄予了深切同情;(2分)而“阴虫切切不堪闻”,足见皇甫之心,悲伤更浓。(2分)

15.(1)刘诗前两句描叙友人离家奔波的情形,借事(景)抒情;(1分)后两句再巧用拟人、反衬手法,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2分)

(2)皇甫诗的前两句描写离别的场面,通过渲染晦暗、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的离情;(2分)后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想象友人别后的“回首”表达诗人的相思,展现挚友之间心相印、气相通的深挚情谊。(1分)(答皇甫之诗“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从对面写来”,简析合理各计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 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 未能为官, 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 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 终身不得重用。

14.“却望千门草色闲” 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

15.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14.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15.①思乡之情。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解析】

14.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由此可知,主人公远望家乡,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可以分析出诗人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了: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1)该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景象的描写。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首联“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中,描写了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中,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颈联“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中,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根据这些语句的意思总结答案即可。

(2) 该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和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的把握,题目要求分析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可在答案中分析出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即可。“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一句写出诗人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因此“故园”句是虚写,“清辉”句是实写,从而表达出作者思乡的情怀。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杂诗十首(其四)

【晋】张协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

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柬。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①卜。

【注】①季主,即司马季主,他是汉初长安著名的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宋忠和贾谊曾问他:“何居之卑?何行之污?”他答道:“贤者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

(1)钟嵘《诗品》评其诗云“词采葱蓓,音韵铿锵”,请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2)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析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1)①首二句 迎“临”二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曙色初露、旭日东升的壮伟景象,突出了朝霞的动态美。(或者:第六句的“竦”,写出树木因叶子凋落而显得更高,似乎惊慑于秋霜的威力而森然竦立,传出一派萧森气象。)②“丛林森如束”运用比喻,状物生动。林空叶尽,枝条根根上聚,远望去像是被捆成一札札似的。(或者:“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对偶工整,景物形象鲜明,如在眼前。)③第三四句,诗人以“翳翳”写云之多而厚,以“森森”状雨丝之长而密,善用叠字,音韵铿锵。(4分,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2)①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遂的感叹;②对高洁情操、君子之风的追求。(可结合“叹时迟”、“悲年促”、“怀百忧”、季主的典故进行分析)(4分,每条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析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主要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是丰富多样的,只要是诗句中能体现出来的情感都应该写出来。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析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考点: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候”字。(1分) “候”,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2分) “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首先要解释“侯”的意思,即等候之意,然后“鼓鼙”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即指出战,表现了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在作用方面, 要根据军士们的行动、军容等,答出“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这一形象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