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新晴山月 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1018——1079):字与可,著名画家、诗人。②络纬:昆一种草虫,善鸣。
12.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试题的“月”字,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请简要赏析。
13.诗人把“池荷卷”“山果坠”分别接在“怯风”“疾病”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的“苦吟”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2.第一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月光透过高大的松树枝叶漏出稀疏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裟的树影投落在地上,像画了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一样。这两句诗,都是写月,第一句写月光,第二句写月影,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和月影交织的优美的画面。
13.这样写,不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池荷”“山果”以人的情感,生动细腻地表现了雨后新晴的美景,而且也表现处诗人置身于山中的独特的视听感受。“苦吟”表现诗人陶醉于这良辰美景久久不愿离去,要充分领、品味这美妙风光。表达了诗人醉心山水的淡泊、愉悦之情。
【解析】
12.题干问的是“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试题的‘月’字,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意思是: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使人很容易想起诗人的表弟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话,我们可以沿着苏轼的描写思路,想象文同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
13.题干问的是“诗人把‘池荷卷’‘山果坠’分别接在‘怯风’‘疾病’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的‘苦吟’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前者考查技巧,后者考查情感。“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在末两句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8.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答:
1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18.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19.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可根据诗题“早寒有怀”中的“早寒”一词分析,可能是深秋或初冬。然后根据首联的“木落”(即叶落)、“雁南度”可知这应是深秋季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解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家居住在襄水的回曲之处,同远在云边的“楚”相隔很遥远。因此可知“遥隔”的内涵是和家乡距离很远。这透露了作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檐楹:屋檐房柱
23.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水面如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褴柱,以此表现与会池塘水面的平静。
24.一二句:以睡眠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万点声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本诗既写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分析,可以首先理解这一句的大意,明确这一句诗句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面比喻作了轻轻磨过的明镜,并且“照檐楹”写出了水面上房屋的倒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已经指出是从“动”“静”两个角度分析诗歌,因此可以先从诗中找出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最后再综合分析即可,通过读诗可知,诗歌的前两句是静景,写出了池塘平静的水面;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雨后风中的垂杨和荷花。这样做到了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②散丝:雨丝。
19.从内容上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20.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19.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1分)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1分)“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1分)“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1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1分)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20.(2分)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2分)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三个点:一是景情关系;二是动静结合手法;三是表达效果。
题干中明确指出两联是写景,景是为情服务的,诗人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还要注意写景技巧如动静、虚实、视听、远近等;最后注意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注释】天宝十四年(755)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此处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18.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9.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18.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19.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
【解析】
18.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9.“飘逸”的特点一是表现在思想性格上,二是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答案要从这两个方面细致分析。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 《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作用:①(2分)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②(2分)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14.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解析】
12.
试卷分析:《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应该是以《文选》为参考。《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要了解该诗,还可以从了解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入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卷分析: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先从本句选取的意象背景入手,“芙蓉”“兰泽”“芳草”,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个有高洁品行、高雅情趣的人。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纯洁美好的。可见本句首先可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诗文之后抒发的忧伤之情和本句形成的对比,让诗文情感抒发的跌宕有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卷分析:通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可知诗歌抒发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诗人的情感抒发最强烈的就是“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集中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4.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1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14.早春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2分)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2分)以生动的笔触蕴含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1分)
15.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任答对一种即可。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炼字的能力。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本题要抓住早春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早春”“晚春”“诗家”“上林”等词来从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3.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4.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的情状,是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14.① 戴诗的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诗人把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朋友,鼓励友人前往岭南。“红芳”“绿笋”色调清新明快,纵使猿鸣也不觉忧伤,感情乐观向上。
②徐诗表达了别情有着深切的留恋,诗人通过写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情景,真实的表达了朋友心意相通的情谊,委婉含蓄的表达了留恋之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徐诗结尾两句”,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诗人描写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场景,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遗憾:老友重逢,只顾着惊喜、感慨,或是畅谈别来境况,临别时竟忘了问问对方的联系方式,于是今后彼此的生活,又是茫茫两不相知了,自己的梦魂只能在西城一带飘荡寻找不忍离开,这是别后想象。把现实和梦境结合,一虚一实,含蓄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14.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送”“游”“赠”和诗中的“红芳”“绿笋”“故人”“清梦”等词语来分析,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戴诗给人感觉清新明快,题目中一个“游”字更是给人轻快之感,全是并不感伤,“纵有啼猿听却幽”里的“却”字是“反而”的意思,“幽”是“幽静”,这句答题时容易理解不到位;徐诗符合一般送别诗的流程,虚实结合直接抒发对友人的不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2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2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2.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解析】
21.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生动地描绘了山川秀色、田园美景,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全诗前三联写景,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诗人将景色描绘得非常美好,而且,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如果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歌。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__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8.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17. 这首诗塑造了在奚居的闲散淡泊的世外隐士的形象〔2分〕。首联通过唐叔良精致、幵阔的居所未反映其隐士的身份,颔联居中所望之景反映主人闲适、淡泊的心境,颈联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18.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解析】
17. 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可以从诗词的内容、标题、生平、时代背景、注释中找得到。②分析形象即外貌、仪表、身份、性格、心理、品质、具体行为等③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即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行。④注意诗词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18. 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④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