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 孟博 ,残年但欲慕 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16.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

15.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16.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16.试题分析: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19.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20.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19.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20.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

【解析】

19.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诗句的作用的题目,注意诗句的特征和诗句的位置。

20.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答出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现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0.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每一联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

21.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0.首联,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颈联,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他乡);颔联,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5分,每层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有理即可,表达要明白顺畅)

21.拟人手法(1分)。作者不直接说风尘仆仆,旅途艰辛,而是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1分)。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生动(1分)。表现了诗人思乡、归乡之急切(1分),富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紧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析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从思乡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四层意思:一层:“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写离家之久,身处异乡,所见的不是故乡风物。二层:"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写家乡变化之大,年龄的增长,愁绪越来越深。三层:“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写离愁之深。四层:“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写对故乡的依恋,归乡的心情急切。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运用拟人的手法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表现了诗人归乡之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二、 从诗词描写的景色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从诗词意象入手(学生回答常见意象含义):意象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有些诗歌,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五、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六、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七、 从诗词的注释入手: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八、从时代风貌入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21.

试题分析:尾联不说自己风尘仆仆,终年困于车尘马迹之间,而说“风尘见恋”,到处扑向行人的衣裳。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诙谐的语言自我解嘲,让读者在苦笑中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悲伤,显得新颖深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8﹒互文。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10﹒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结合炼字来考。2﹒解答策略:1)确定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说。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该题中考核“拟人”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解】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今柳市方斗岩)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本诗作者生在偏安一方的南宋,终生不仕。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7.诗人是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江南农村初夏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7.这四句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鲜明如画。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 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解析】

26.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山原绿遍”“川白”“雨如烟”“乡村”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明丽动人,最后点明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才了蚕桑又插田”突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27.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全诗,再根据“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选自《诗经·王风》,役:服役。②埘:鸡舍。③有佸:相会。④苟:或许

20.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分析该章法结构在本诗中的作用。

2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形式:重章叠句。作用:①暗示男子在外服役时间之长②推动情感的变化(女子盼待丈夫归来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③使诗句富于音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①表达了女子深切的思念、孤寂惆怅和牵挂祝愿。②反映了繁重的徭役给百姓家庭带来的痛苦。

【解析】

20.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21.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其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新晴山月 文同①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②。

【注】①文同(1018——1079):字与可,著名画家、诗人。②络纬:昆一种草虫,善鸣。

12.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试题的“月”字,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请简要赏析。

13.诗人把“池荷卷”“山果坠”分别接在“怯风”“疾病”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的“苦吟”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2.第一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林中见到月光透过高大的松树枝叶漏出稀疏几缕的美景,表现了松树枝叶的浓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绘了照在松树上的月光,将婆裟的树影投落在地上,像画了一幅斑驳的水墨青松图一样。这两句诗,都是写月,第一句写月光,第二句写月影,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和月影交织的优美的画面。

13.这样写,不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池荷”“山果”以人的情感,生动细腻地表现了雨后新晴的美景,而且也表现处诗人置身于山中的独特的视听感受。“苦吟”表现诗人陶醉于这良辰美景久久不愿离去,要充分领、品味这美妙风光。表达了诗人醉心山水的淡泊、愉悦之情。

【解析】

12.题干问的是“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试题的‘月’字,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意思是: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诗从题中“月”入笔,说高大的青松的枝叶中,漏下了稀疏的月光,月光洒在林中,与松树的影子交织成一幅黑白相间的画。“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宛如一幅素描,有立体形象,有平面图案,再现了山林中特有的夜色。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的树阴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使人很容易想起诗人的表弟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话,我们可以沿着苏轼的描写思路,想象文同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

13.题干问的是“诗人把‘池荷卷’‘山果坠’分别接在‘怯风’‘疾病’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中的‘苦吟’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前者考查技巧,后者考查情感。“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松林边有个荷花池,由于连日风雨,荷叶卷着;山果因为受到雨的腐蚀,果蒂朽烂,在微风中时时坠落。这两句是即目所见,但诗人徘徊已久,整个身心已经与自然界融成一片,所以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自然界的草木,池荷叶卷,便被认作是对风的怯怕,山果坠落,便被当作由于下雨而害病。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山果的坠落,时时发出啪啪的响声,与历来诗人们专意所写的静夜中偶然的一声鸟鸣、滴答的露珠一样,都起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处在这样的境界,诗接着更进一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趣,“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在末两句说自己在夜色中苦吟诗句,伴随着自己的是林中不断啼鸣着的纺织娘。这样结尾,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诗又因了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增入,平添了几分热闹,与上半四句的一味冷寂成为鲜明的对比。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8.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答:

1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18.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19.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可根据诗题“早寒有怀”中的“早寒”一词分析,可能是深秋或初冬。然后根据首联的“木落”(即叶落)、“雁南度”可知这应是深秋季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解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家居住在襄水的回曲之处,同远在云边的“楚”相隔很遥远。因此可知“遥隔”的内涵是和家乡距离很远。这透露了作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檐楹:屋檐房柱

23.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水面如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褴柱,以此表现与会池塘水面的平静。

24.一二句:以睡眠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万点声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本诗既写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一句分析,可以首先理解这一句的大意,明确这一句诗句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面比喻作了轻轻磨过的明镜,并且“照檐楹”写出了水面上房屋的倒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已经指出是从“动”“静”两个角度分析诗歌,因此可以先从诗中找出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最后再综合分析即可,通过读诗可知,诗歌的前两句是静景,写出了池塘平静的水面;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雨后风中的垂杨和荷花。这样做到了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②散丝:雨丝。

19.从内容上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20.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19.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1分)诗歌紧扣“送”字着墨。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1分)“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1分)“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1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1分)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20.(2分)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2分)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三个点:一是景情关系;二是动静结合手法;三是表达效果。

题干中明确指出两联是写景,景是为情服务的,诗人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还要注意写景技巧如动静、虚实、视听、远近等;最后注意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

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

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

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注释】天宝十四年(755)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此处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18.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9.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18.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19.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

【解析】

18.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9.“飘逸”的特点一是表现在思想性格上,二是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答案要从这两个方面细致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